聚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聚焦】以学科为引领 建设一流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孔令讲在2018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文: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图:邝俊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3-05 6685

  编者按:3月1-2日,学校在清水河校区召开2018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和三中全会精神,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学校2017年工作,研讨学校2018年工作要点。会上,副校长熊彩东、胡俊,党委学工部、人力资源部、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负责人分别做了大会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孔令讲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3c533a683de8ba44325181531e1fbf2c.jpg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是学校实施基于一级学科的办学结构改革成立的新学院,作为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建设的责任学院,我们肩负着学校赋予的重大责任,即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全面建设一流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主要由来自原来两个单位的师生组成。新学院成立后,全院师生就是一个新的“命运共同体”,将通过融合实现互相尊重、彼此欣赏、紧密合作、共同成长的局面。

  今年是学院新的四年目标任务的开局之年,“双一流”建设迫在眉睫,新一轮学科评估时不我待。假期,我们全面总结梳理学院情况,深入走访多位学院教师,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初步形成了学院的发展思路。我们清楚深刻地认识到,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新学院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所以我们在思考学院发展时,始终坚持用学科对整个学院的情况进行把脉,提出基于学科的学院发展思路和举措。

一、学院发展现状

  (1)人才队伍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288人,其中专任教师206人。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

  目前,学院的师资队伍呈现几个特点:一是专任教师的占比较高。与国内顶尖高校对比,我们对学科发展的师均贡献还不够高;第二是顶尖领军人才匮乏,难以形成和引领一流的学科方向。尤其是在院士方面,理想情况下,作为一个“A+”学科,可能需要3-5位院士,每一位院士下面有3-4个长江、杰青,再有8-9个“四青”人才,这样的“A+”学科才会有较强的支撑,才能在信息通信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这也是我们未来要奋斗的目标;第三是杰出人才的比例较低,对学科发展的支撑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增大“分子”,另一方面要缩小“分母”。增大“分子”就是通过“外引”努力引进杰出人才,缩小“分母”就是要努力让现有的老师成长为杰出人才。

  (2)科学研究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学院的研究方向目前比较分散,而且大多偏向系统的领域,例如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电子侦察与信息对抗、多媒体通信与图像处理、宽带通信与泛在网络、通信信号处理与集成电路、光纤传感与光纤通信等,但是有特色、有影响力、在国家层面能够发声的方向很少。

  在科研平台方面,学院目前有“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先进微处理器技术)”“精密测量雷达系统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但科研平台数量较少,国家级科研平台依然是我们的一个“痛点”。

  在科研成果方面,近五年来,我们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国防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重大重点项目10项(自然基金仪器重大专项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均属校内首批),实现顶级国际会议SIGCOMM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Photonics(IF: 37.85)论文突破,年均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年均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但与国内顶尖高校相比,高显示度的成果依然较少。

  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学院目前拥有两个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下一步要更加充分地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引进更多杰出人才。学院近四年成功举办5次国际会议,提升了学院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学科影响力,促进了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积极参与ITU-T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共牵头或参与9项标准制订。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电子信息+”发展战略,在航空、能源电力、智能交通、地质环境、工业物联网等重点行业领域发力,解决行业难题。成电旗下首家企业——成电光信在新三板上市,开启了我校科技成果转化新篇章,强力支持“一校一带”行动计划。

  总的来说,我们的学科方向还比较分散,特色还不鲜明,优势还不突出。对照一流,我们在高水平科研成果、国家级平台、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3)人才培养

  学院目前设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物联网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3个国家特色专业和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建设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MOOC课程6门次,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教学名师2名,建设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四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学院高度重视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本科生继续深造率63%,学生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

  但是,目前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还没有做到全员对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认识统一;国家级课程、教学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数量偏少,与“A+”学科地位不相称;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距离一流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学院发展目标

  学院的发展目标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是:结合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立足国家需求,面向国际前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努力建设成为信息通信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为我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近期目标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信息通信领域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强,高质量完成四年目标任务。

三、发展思路与举措

  结合发展目标,我们希望在未来四年里积极进取,稳中求进,高质量完成四年发展目标。具体做法和举措主要有以下六点:

  第一,目标导向与制度建设并举,全面实现学院发展目标。目标导向就是围绕学科,所有的规章制度和体系架构围绕学科制定和设计,以科学优化的机构设置与资源配置,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目标实现;同时,为了保证新学院的规范运行,我们必须建章立制,确保新学院目标明确、导向清晰、制度完善、运行规范。

  第二,科学统筹规划,凝练国际一流学科方向。通过对学科建设的讨论,整合学科队伍,凝练在国内和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科方向;建立学院统筹的学科责任教授、学术方向教授、平台建设专家负责制度;把有限的资源整合集中起来,加强优势学科的投入,围绕顶尖人才建立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

  第三,围绕学科发展,加强杰出人才引进和培养。首先要加强人才引进,包括:加强杰出人才引才、依托团队和科研平台引才、依托国外人才基地和引才大使引才;其次要提升内培质量,推进青年教师出国行动计划,提升教师国际交流水平,并进一步发挥团队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优青、杰青、青拔等;再次,要做好人才服务,加强领军人才和国字号人才服务与保障,最大化发挥杰出人才的作用。

  第四,落实立德树人,构建精英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希望我们的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方面要做到细致的规划和培育,能够形成梯队,力争在每次申报的时候都有足够的后备选项,而且能够看到未来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这是我们希望能够达到的。在本科生深造率方面,我们会全力以赴,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从不同的角度去努力提升。

  第五,立足国家需求,提升科研水平与竞争力。加强基础研究积累,优化国家自然基金各类项目权重与奖励力度,建立校内外咨询指导专家与预评审专家库,提高申报数与立项率,在创新群体、杰青、优青、重大重点项目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鼓励高水平研究成果,完善相应的考核及奖励办法,提高SCI论文JCR一二区的占比;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提前谋划,力争在“宽带通信网络”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方面取得新突破;整合引进人才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资源;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制定并落实学院的“电子信息+”和“一校一带”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力争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方面取得突破。

  第六,实施综合改革,合力建设和谐进取的学院。加快学院融合与资源整合,使学院尽快步入正轨,驶入快速发展道路;进一步完善分类考核方法,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特长,选择适合个人的发展方向,打造“人尽其才、才享其业”的工作平台;优化教职工奖励绩效与奖酬金办法,建立宽严相济、导向清晰并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激发教师潜力的考核和奖励机制。这样,学院的发展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正反馈,即能够为学科做出突出性贡献和亮点性工作的老师和团队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而这些资源能支持和保障大家做出更多的高水平成果,从而能够给我们的学科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学院建立以“一流”为导向的、客观的、全面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就是要优化学科建设资源配置,为学科建设提供强力支持,这也是学院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全面建设一流学院发展思路的体现。

  (学生记者团任蓝草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