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际学堂】Guillaume Thierry教授:敢于发问是学习的起点
——专访威尔士大学Guillaume Thierry教授
文:学生记者 彭诗祎 图:彭诗祎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7-07-18 5191

  威尔士大学Guillaume Thierry教授初次来到中国是在2007年。那年,他受邀参加了一次生物科学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展示了自己的学术成果。“那次的学术研讨会上大牛云集,思维的火花竞相迸发。那时我就决定,一定要再来一次中国。”

1.jpg

  如今,Thierry教授已经是第三次走上电子科大的讲台。与过去讲授神经科学类课程不同,今年,他在外国语学院“暑期学校-国际学堂”上选择了“英文高水平论文写作与发表”这样一门课程,内容更普适,也更重要,因为“论文的写作知识成果的输出,这将决定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这一次,他在课堂了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神经心理学“怦然心动”

  Guillaume Thierry教授在位于法国东南部的阿维尼翁长大,1993年就读于里昂高等师范学院,1995年在卢米埃里昂大学获得神经心理学硕士学位。1997-2000年,他前往图卢兹第二大学求学,最终获得了神经心理学博士学位。其后,他获得法国最高等级的授课资格证,可以在全法国教授不同水平的心理学课程。

  “我在里昂高等师范学院学习的是生命和地球科学,而在硕士阶段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人的行为与其神经活动的联系,渐渐深入到了神经心理学这门学科。”

  在攻读硕士期间,Thierry偶然间看到了美国科学家、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一本著作——《错把太太当帽子的人》。“这本心理学著作让我爱上了神经心理学,彻底地、疯狂地对这门学科着了迷。它就像是一阵闪电,撕开了崭新的世界。”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我必须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了。”随后他开始学习电生理学,以便为将来博士阶段的研究做好准备。在博士阶段,Thierry主攻用实验心理学和脑电图学研究听觉和视觉的语言理解,主要是人脑的语义加工,即语义通达。博士毕业后,他来到英国班戈大学执教,在那里进行了言语及非言语的解离、物体识别、颜色知觉、脑功能的不对称性、语言的情感互动、语言的发展、发展性阅读障碍和双语等一系列的主题研究。

  “我曾经前往布鲁塞尔服了两年兵役。但对我来说,较之在战场上搏斗,我更愿意选择做一个教育者。”正因为如此,他十分愿意来到电子科大,向同学们传播知识和理念。

“写文章从哪里起步?”

  “What is the startpoint of your essay?(写文章从哪里起步?)” 是Thierry教授在第一节课上抛给学生的问题。

  “To make a title.(从标题开始)”一位女同学的回答让Thierry又惊又喜。“很少有人能想到从标题着手构建论文,所以这个回答让我既惊讶又惊喜,因为这恰好是正确的。”

  在前两年的国际学堂上,他很少收到成电学子的积极反馈。但这次,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这让他感到十分意外。

  三天的时间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实在太短,Thierry对此有些遗憾。因此,他将这门课程设计为引导性质,目的在于激发同学们主动探索和挖掘论文素材,对论文写作的框架形成一些基本认识。他非常欣慰地发现,今年,同学们的创造力和领悟力水平非常高,并且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Thierry认为,敢于发问是学习的起点。“当你问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只是当了一分钟的傻瓜。而如果你不问,你就当了一辈子的傻瓜。”

  在课堂上,他的确收到了一些意外的问题,提起就让他忍俊不禁。“东方人写作是为了表达自我,而西方人写作是为了给别人看。那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你们的写作风格和模式?”一位男同学对于他教授的写作理念表示不解。

  面对这一问题,教授的回应是,“东西方之间的确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在论文写作上也有很多体现。但我认为写作的内核是共同的,那就是有效地传递知识和信息,让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在这一原则面前,形式是可以让步的。”

  “中国这个国家深深地吸引了我,尽管我们的文化如此的不同。电子科大的学生都非常聪明,可以说是天赋异禀。但我希望在课堂上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积极主动、敢于发问的学生。因为问题永远是学习的起点,也是你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罗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