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苑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研拓业致臻纯 育人传道咀英华
——专访微固学院刘孝波教授
文:雷康 李心怡 易希 图:雷康 来源: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时间:2015-07-12 3915

   HUBYV{3PL95AS(Z]T}6FE(N.png

  对自己,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对学术,他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把研究成果与市场应用紧密相连;对学生,他注重交流和理解,因此收获了同学们的喜爱和尊重。面对人生命运的考验,科研与市场的把握,学术方向的发展。他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感悟,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孝波老师,对话这位被褐怀玉的学者。

寒门赤子,笑对峥嵘岁月

  岁月蹉跎,回首往昔,谈及自己的童年,唯有“痛苦”二字印刻在刘孝波的脑海,“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不是被饿死的”面对苦难的过去,他一笑以蔽之。困难岁月里,作为大山深处农民的儿子,刘孝波毫无童年可言,没有玩具,没有撒娇,大自然就是儿时最好的玩伴。自记事起,他就成为父母的小帮手,为他们减轻负担。虽然家境贫寒,但刘孝波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努力好好读书,走出大山,才能有出路。不负众望,奋发图强的他考上四川大学,成为第二个从镇里走出去并考上重点大学的,全家人喜出望外!

  但人生总是不那么如意,偏偏就是存在缺失的美好。在知道自己没能如愿去到自己想去的高分子专业而是被调剂到化学专业时,刘孝波失落不已。“我就是奔着川大高分子专业去的,因为川大的高分子专业在当时是全国第一,我想要去就去最好的专业,因为是首创,才有空间做出更多的学问,能学到更多!”他说道。当后来得知自己班上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都被录取时,他感觉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刚刚进大学,出身农家,面对调剂的专业,他第一学期便挂科了。“当时学校的规定是挂掉两科就得留级,多于两科便要退学!”他认真地说到,那时他想到了自己为上大学所做的一切努力,他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家人。于是他默默努力,终于顺利毕业。“现在也有很多同学因为各种原因而挂科,现在大学挂科了可以补考,可以重修,不像我们当年那么有压力,希望同学们多想想自己当年是怎么努力来上大学的,自己为什么要来读大学。有的同学可能觉得来大学不适应,专业不喜欢,就放松自己。那你总有喜欢的事,为之努力吧,我也经历过,我知道,在你们这个年纪,如果给你们适当的压力,一切都有可能做到。”刘孝波如是说。

  大学毕业,由于工作分配不理想,刘孝波经过再三考虑选择了考取自己喜欢的高分子专业研究生。作为外专业的学生,他当时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复习专业课,却考到了最高分。这一次,通过跨专业考研他实现了从理科到工科的转变。也终于圆了自己想学高分子材料的梦。

  从高考到本科再到研究生,刘孝波心系高分子专业,对其情有独钟,但造化弄人,几经波折后他方能如愿以偿。他告诫我们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容貌、财富都是注定的,这些要用自然的心态去接受,但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用知识改变命运,用能力改变命运。他认为对大学生而言,并不是说选择了什么专业就要一条路走到黑,也不是说不喜欢就可以随意翘课挂科不在意。找到自己愿意发展追求的方向是值得庆幸的,梦想要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但与此同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通俗的说,就是不要挂科。不能忘记当初为了上大学付出的努力,要对自己负责。

2.png

不忘初心,回归科研阵地

  90年代,研究生毕业后的刘孝波到晨光化工研究院工作,初次接触到硅胶后,他发现高分子材料前景广阔,于是再次选择进入四川大学高分子专业读博深造,博士毕业后留在了学校工作并破格提拔了副教授。

  一次偶然的机会,入选了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到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从此,他的人生迈向了另一个阶段。他告诉我们,中科院工作的八年时间让他深切体会到了国家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我们到了中科院,都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并且还要接受国家全方面发展培养:一是要去基层锻炼,参与指导地方的工作;二是要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的指导。”他回忆着。

  但后来,他逐渐发现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在中科院的时候由于他身兼数职,工作特别忙碌,很少有时间陪家人,“我爱人那时经常抱怨说家变成了一个酒店,什么时候回去住,都是未知数。有一次,女儿打电话哭着说想我,我当时接着电话就哭了,当时就在想,我到底是在干什么?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后来应时任微固学院院长李言荣院士的邀请,我最终选择了来电子科技大学工作,重新回归教学科研。”

  在回归到自己熟悉的科研领域之前,刘孝波虽多走了一段路。但在他看来那也未尝不是对人生的一笔财富。时光的沉淀,只会让人生更加丰富,更加的具有故事性。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很多,路的方向也不只一边,他告诉我们要学会思考:我能做什么?我最能做什么?思考清楚这两个问题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更是对于人生方向的指引。 

共舞市场,践行科研理念

  作为电子科技大学基础学科化学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刘孝波被一些老师誉为“与市场共舞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与市场紧密相连,在“产--学--研”一直被倡导推崇的今天,刘孝波无疑是践行这一理念的杰出代表。

  他告诉我们,目前在国内是高校向社会推荐技术,因此首先要找到企业,让他们投资科研,然后将其投入生产,没有产业的支持,科研是没法干下去的,再好的东西只是白纸一张。当然,他也不只是和企业谈技术,还以市场的眼光,帮企业解决各种技术或产业化难题。我在想就算我们不能取得诺贝尔奖的发明,也要做出属于我们中国制造的产品,这也是选择和产业结合的原因与动力。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常常以金钱论成败,在科研领域,也常常导致人们对技术的过于追求,从而忽视了理论研究。刘孝波虽然强调科研与市场的结合,但他认为科研里基础理论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基础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派生的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国家现在不是在提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嘛,我认为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走新常态下的科研路线,要不急不躁,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带着太多压力做科研,让他们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寻找科学研究的自然规律,静下心来在基础理论研究中获得突破。”他还以身边的智能设备举例,“以前的手机和家电不仅体积大,用起来还不方便,也不人性化。后来这些设备的发展得益于材料的进步和突破,使得以这些新材料为基础的设备发展得更快,所以常说:‘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千万别小看了基础材料研究对装备制造的作用。”

  刘孝波回顾自己刚刚来到电子科大的时候,化学这一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奋斗,才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虽然取得了佳绩,但和国外相比,还有着巨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刘孝波认为有两点:一是国内的用户不喜欢用国内的产品。这样一来,缺少用户为民族工业作铺垫,产品没有市场作支撑,研究很难继续。二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在高新尖端的材料方面,我们国家还需要好好努力,虽然很多材料产量居全球第一,但是核心材料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在基础材料这方面,我们并不差,差的是如何从基础研究投入到应用,这是需要行业跟着做,快速反馈并解决问题,不断的改善,这样才能维持材料的创新与进步。他认为,新材料的发明,需要一条龙产业领域的支持,切不可急功近利,半途而废,走捷径直接买别人的材料。”他意味深长地说道。

  在刘孝波的教师简介里有一句签名:“Monomer is no strength , Macromolecule!”这是当年他的博士生导师,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的徐禧先生送给他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本意是说有机单分子是没有强度的,高分子才具有很高的强度,我放在这里隐射的含义是在学术上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强强联合,才能并发出思维的火花,创造更大的成就。作为科大人,我们在电子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没有材料、化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作为基础,一切都将平淡无力。一代材料引爆一次产业革命,材料是基础,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只重视金钱与成果。必须抓牢基础,通过我们科大人一代一代艰辛的付出与努力,树立百年大学!”他很认真地说。

师生意浓,共话青春理想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刘孝波说学生时代的他,经常和自己的导师一起在科研之余,共话青春,而今作为导师的他,也从不去教师食堂吃饭,而是和自己的学生一起用餐。去了解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当被问到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时,刘孝波微笑着说没有什么诀窍,只一点-------不论老师或者学生都要经得起批评与表扬,这样师生间的关系才最和谐。在学术上,科学研究方面允许争论,但生活之余大家又都是“一家人”。他说,与学生一起待在实验室做科研的时间远远多于他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时间,因此他眼里,实验室就是另一个家,学生就是他的孩子。

3.jpg

  作为师者,他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作为长者,他与学生畅谈人生理想。对于科研,他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追求少而精。人不要什么都去做,什么都懂的人,其实什么都不懂。曾经游学哈佛的他,以哈佛的校训来启发学生——当你什么都懂的时候,你是学士。当你一知半解的时候,你是硕士,当你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你是博士。我常跟我的学生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牢最基础的知识,做到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才是学到了真本事。

  对于就业,他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定位与充足的准备。偶尔会听到有人说学某某专业的学生不太好找工作,毕业时都要转向外专业。针对这一说法,刘孝波说:“有的同学会抱怨自己学的专业不好找工作,但是他们没有去思考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对工作的要求是什么,薪水,地理位置,工作时间,还是升职空间?大家对于这些都有一个自己的要求,但是你们有没有要求自己具备一些基本的素养?比如对做化学的同学,如果面试官问你哪个企业或者高校研究所是行业领头,你能答的上来吗?”

后记:

  整个采访中,刘孝波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对人生真切的思考和感悟。“知识改变命运”这样一句我们从小到大听过不知多少遍的话,在刘老师身上,真正得到了体现。不管是是谈到自己回归初心继续研究高分子时的通透,还是说起对行业发展的期望时的热血,他带给我们的是质朴的感动。同时,刘老师教授心系祖国的材料事业,对于莘莘学子有着无限的寄托与希望,采访临近尾声,他告诉我们,自己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在答辩的时候把自己讲“懵”的学生出现。

刘孝波简介:

  博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入选者,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以来在生物医学材料、液晶高分子、特种功能高分子及先进复合材料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研发工作。承担和完成国家、省部级及应用技术开发科研项目20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鉴定成果7项。他的聚芳醚醚腈合成技术一次性转让1000万元。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2项,其中授权专利18项。

采访创作团队简介:

采访人1:雷康,微固学院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团记者。

采访人2:李心怡,微固学院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团记者。

采访人3 :易希,微固学院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团记者。



编辑:junkuang  / 审核:junkuang  / 发布:junku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