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新创业】壹比特团队:朝着“中国的西门子”大步迈进
文:学生记者团 刘志鹏 康至煊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5-06-11 7051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这套无创脑血氧监测设备。”当“创业天府 菁蓉汇”首个高校专场活动来到电子科大时,路演舞台上的李卓东表现沉着、从容不迫,在5分30秒的时间内清楚地阐述了壹比特团队“无创脑血氧监测设备”的优势和发展方向。这早已不是李卓东作为团队负责人第一次出现在大型路演的舞台上。

  自壹比特创业团队成立以来,他们凭借着开发出的一系列优秀产品,获得了很多参加国内顶尖创业大赛和科技比赛的机会。“刚开始参加这样的路演时,我也会非常紧张,表现得也不太自如。但是随着锻炼机会的增加,我在参加路演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演说水平,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加深对我们产品核心竞争优势的理解。”李卓东说。五年间,和李卓东一起不断成长的,是这个以“做中国的西门子”为愿景的创业团队。

01.png

  “组建最团结的团队,开发最专业的产品,做最优秀的自己。”这是李卓东对于团队的创业寄语。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李卓东进入了德州仪器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TI),拥有一份令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可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毅然决定辞掉工作回归母校,全身心投入壹比特团队的创业进程中。从“物联网智能家庭系统”到“无创式脑血氧监测设备”,李卓东和壹比特团队在追梦的旅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用科技连接着未来。

曲折起步 一边翻书一边敲代码

  “壹比特团队名称中的‘比特’是计算机二进制中最小的信息单位,用‘壹比特’为团队命名是想用技术关注到更小的民生细节,也表达创业从最基础起步,有以小见大之义。”李卓东说。

  这个团队成立于2010年。刚成立时,成员们摸索了很多发展方向。当时,物联网的浪潮刚刚兴起,成为一片巨大的“蓝海”。几经考虑,大家将前期创业目标锁定在了物联网行业以及它背后广阔的新兴市场上。

  “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有学习的机会就一定不要放过,等到毕业时候能做到我挑工作,而不是工作挑我。”“壹比特”的首批成员、现航空航天学院硕士研究生赖波大三那年在准备电子设计竞赛的过程中,认识了几个师兄,被带进了“壹比特工作室”,从此和创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走上创业这条道路,一方面是自己想实际动手做点东西,让大学生活不只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学习,另外一方面希望通过做一些实际的项目来增强动手能力,积累项目经验。”

  在壹比特团队的13名成员中,像赖波这样一直坚持在团队里的成员共有五位。面对创业之初没有项目、资金和市场的窘境,曾一度面临解散危机的团队也正是在这五位成员的支撑下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学校创新创业中心的大力帮助让我们申请到了一个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项目——智能路灯控制系统,一切都迎来了转机。”赖波说。

  “雪中送炭”的项目让五个人开足马力攻克难题。其中,赖波负责PC端和服务器软件开发。他要用MFC(微软基础类库)写一个客户端程序,以便通过网络远程控制路灯,并进行数据库的连接访问。

  “因为之前不了解这一块的相关技术,刚开始时我还有点懵,不知道如何下手。但幸运的是项目时间比较充裕,所以我就边学边摸索。”直到现在,赖波还记得那时候一边翻书一边敲代码的感觉,也是从那时起“真正体会到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切身体会到实际动手做项目是迅速提升自身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让赖波记忆犹新的另一件事情是,在团队资金非常紧张的时候,作为团队负责人的李卓东为了保障团队的正常运转,鼓励队员们坚持创业,自掏腰包给大家发工资。“工资虽然不多,但在当时对团队成员来讲是很好的激励。”

  “我们团队成员各有特长,身怀绝技。但我们心目中都有明确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奋斗,相信梦想总会实现。”同为团队首批成员的王中克说,“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信念,更是团队所有成员坚守的人生信条。”

  完成“智能路灯控制系统”项目后,他们又开始和博世公司合作研发“物联网智能家庭系统”。有了这套系统,所有家电的遥控器都已不再重要,因为用户只需要对着手机讲话,就能调节灯的亮度,控制各种家电,并通过手机APP控制插座开关,还能实时得知电器的用电功率。此外,这套系统还提供了不同的家庭氛围模式供用户选择。例如,用户选择休闲模式时,不仅灯光会变得柔和,家里还会响起轻柔的音乐。

  在合作的过程中,壹比特团队提供产品研发的创意和技术,博世公司则为团队提供产品研发的前期资金,并负责产品的商业化运作。最终,他们凭借这套系统获得了“博世创新大赛”的第一名。

  但博世公司处于战略考虑,始终没有重点推广这个项目。在此之后,很多公司都竞相推出了类似的智能家庭系统。

  壹比特团队意识到,做这样的系统很容易被模仿,自身产品也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在2012年,壹比特团队开始了对全新研发方向的探索。

只需套上头带 机器自动告诉你大脑含氧量

  李卓东在通信学院读研期间阅读过美国一位学者发表于上世纪50年代的文章,其中提出了一种减轻对患者伤害,实现无创测量颅骨内压的设想。这篇文章让李卓东对医疗监测设备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

IMG_20150602_103128.jpg

  “人体就是一个复杂的通信系统,对人体的监测就像计算通信信道的系统响应一般。”作为密码学专业的学生,李卓东认为,这些通信和密码学的知识和技术也可以适用于人体医疗监测。

  经过多次讨论,团队成员一致认为,这是一块适合团队投入精力认真探索和尝试的领域。“医疗监测设备领域的技术含量很高,设备研发涉及生物医学、光学、物理学、电子技术等多个我们学校的优势学科,能够让团队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这样别人就很难抄袭或模仿了。”李卓东说。

  前期,在和医疗公司进行深入探讨并认真研究国家医疗政策后,他们发现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设备已相对成熟,需求相对饱和,但广大县级医院对有创监测的掌握水平较低,对无创医疗设备的需求巨大,但无创脑血氧监测设备这样的产品在当时只能通过进口购买。同时,国家在大力扶植县级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无创医疗监测设备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于是,壹比特决定采用近红外技术,开发针对县级医院的无创脑血氧监测设备,打破对于进口设备的依赖。县级医院与无创设备,成了壹比特团队在医疗检测设备领域创业的两个主攻方向。

  这项近红外技术,就是将微弱的近红外光进行调制后射入大脑内,巧妙地利用通信相干解调和密码学的随机序列同步与识别技术,对投射出来的近红外光进行提取。由于大脑含氧血细胞和脱氧血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同,从而得以通过光谱分析技术对大脑含氧量进行监测。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的困难在于,传统的脑血氧监测医疗设备都是基于生物电或者微弱振动,首次采用近红外技术的壹比特团队在这部分的技术积累相对薄弱。李卓东已记不清研发过程中经历了多少次推倒重来的时刻。

  在李卓东的记忆里,“为了从本质上掌握近红外技术,我们团队在2012年做了大量实验。有团队成员为了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甚至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跨专业到生命学院深入研究生物理论知识。也有成员将此方向作为研究生毕业设计的课题,给自己设定了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一点点地研究、推导。正因为大家如此的投入和钻研,团队才能在基础理论上做得非常扎实。”

  为了验证团队发明理论的正确性,成员们还多次前往中科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大等科研机构,与那里的“长江学者”进行学术探讨。

  曾向这些专家学者当面讨教的团队成员毕文伟回忆道,“我们先听取了各位专家对该领域既有学术成果的介绍,随后向他们介绍了自己的创新点。在中科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蒋田仔研究员对我们在近红外技术领域的创新予以了充分肯定,并主动带大家参观自动化实验室,展示脑智能研究中心的大脑神经活动近红外分析仪,并希望能在近红外脑分析技术领域上和我们团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合作。”

  解决了技术问题后,进入设备研发环节的壹比特团队又发现,市面上的现有器件无法满足高精密医疗设备需要的指标。他们又同器件厂商进行了深入交流,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对器件进行“定制”,确保生产器件能满足产品的设计需求。“在生产环节,我们发现产品的一致性出现了问题,便将芯片原厂的部分技术人员请到了成都,和他们一起改进生产流程,重新制定生产质量标准,为整个无创脑血氧行业的质量标准升级做出了贡献。”李卓东说。

  最终,在付出了巨大努力,进行了无数次验证尝试之后,“无创脑血氧监测设备”终于成功问世。用户只需要在头上戴上类似于运动头带的装置,监测设备上就可以显示出目前的脑血氧状态。

  利用通信、密码、光电等多领域结合的技术,设备监测的准确性超越了美国和日本的同类型进口设备,甚至能监测到人体站姿和睡姿两种情况下脑血氧的微小变化。为了适应ICU病房、救护车以及医疗现场等不同应用场景,团队还特别开发了推车式和便携式两类产品,再加上其售价远低于进口设备,壹比特这套监测仪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专攻医疗设备 打造壹比特产品的“生态圈”

  在学校创新创业中心的壹比特工作室内,一台现成的无创脑血氧监测仪在过去一年间吸引了无数参观者的眼球,俨然成了中心里的“明星”产品。

  李卓东说,壹比特能够发展到今天,学校的大力支持“功不可没”。学校创新创业中心不仅帮助壹比特团队解决了研发场地问题,提供许多创业方面的信息和机会,还将团队介绍和引荐给许多投资人,经常联系行业优秀企业家来工作室参观。

  “现在,几乎每周都会有一些企业家或投资人来工作室实地考察,了解我们产品的具体情况,这为我们产品未来的开发合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一定会好好利用,争取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李卓东表示。

  目前,“无创脑血氧监测设备”已经申请了三项专利,也完成了产品研发、认证的全部工作,正在全力进行市场推广。如今,这套脑血氧检测设备正在上海、武汉和重庆的部分医院进行试点工作,年内将会有数以百计的县级市医院跟进。团队也将以首款脑血氧监测设备为基础,衍生开发一系列针对不同人群的民用级产品。

  李卓东说,“无创脑血氧监测设备的研发及推广对于团队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磨练机会。壹比特团队虽然是由在校学生组建的,但从来都是按照整个行业最专业的流程推动项目进展。我们致力于改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用最犀利的眼光以及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来完善自己的产品,打响‘壹比特’的品牌。”

  五年来,“壹比特”已经从一个以做外包项目来维持现金流动的小团队,变成了一个资金充沛、人强马壮并“可以专注于自己喜欢的领域”的大团队。自成立以来,团队先后获得博世创新挑战赛第一名、通用电气科技创新奖、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商业计划第一名、西门子医疗创意大赛第一名、第八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四川省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诸多奖项,申请掌握了8项专利。

  对于团队的未来发展,李卓东描绘的路线图是,“团队会一直专注于医疗设备的开发和推广。在前期,我们打算重点推广现有的无创脑血氧监测产品,努力打通国内各大医院的神经外科渠道,和多家业内知名的医疗公司在产品研发、认证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以最快的速度推广产品。另外,我们也将以高端医疗产品为核心,扩展外围保健类和智能穿戴产品,使得病人从前期治疗到后期康复都能享受到高科技产品的服务,打造壹比特产品的‘生态圈’。”

  壹比特团队首批成员王小波表示,“希望团队能推出更多自己的产品,我们一起将‘壹比特’的队伍发展壮大,做到拒绝平庸,力求完美,最后朝着成为‘中国的西门子’这一目标大步迈进!”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