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记微固优秀学生张平一
文:耿鹏飞 唐中华 黄文俊 来源: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时间:2015-05-26 6007

  诸法因缘生,每一位在电子科大求学的学生都与学校有着深深的缘分。又是一年毕业季,相聚无多。四年的磕绊成长,母校的烙印已深刻于心中。成电人的脚步总是来去匆匆,有人走、有人留。毕业季,与母校的距离也是渐行渐远。有人近在咫尺,有人却要飞跃重洋,开始另一段异国他乡的精彩生活。这是一个关于张平一的故事,一个微固人的故事。

图片1.jpg

缘起:人生路口的第一次抉择

  “这就是缘分吧,在与科大结缘四年后,我的又一段‘因缘’的开始。”谈起即将要离开科大,远赴英国曼彻斯特,张平一如是说道。

  而这结缘之路的第一段,便是参加来到电子科技大学就读。“不得不说,来到成都是因为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来自江苏无锡的他,出生于工人之家。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在张平一第一次面临重要的人生抉择时,父亲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指导。父亲建议他报考电子科大,因为他父亲从所接触的朋友圈子和职场圈子里得知,电子科大的毕业生都很优秀,受到很多公司和企业的欢迎。所以,张平一毅然决定离开家乡,远赴成都求学。

  工程师身上严谨的处事态度也使父亲在家里更多扮演的是“严父”角色。“在我来大学之前,基本就是一个电脑‘盲’,”张平一说,“因为父亲不允许,觉得会影响学习。”父亲严厉,也造成了父子关系之间多了一层隔阂。

  父亲在关键时刻给予的指导与在生活中的严厉,使得二者的父子关系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但这也铸就了张平一自信坚毅的性格。能够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父亲的影响甚是深远。

  而在母亲身上,张平一却更多的体会到了江南女子的温润。和许多母亲一样,高考前,母亲每次都会早早的为张平一准备早饭;在他晚自习回来后,为他做点营养丰富的夜宵。这些点点滴滴的关怀如春雨般滋润着他,也鼓励着他!

  在父母的指导与关爱下,张平一如愿通过了电子科大的自主招生考试。在随后的统考中,他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最终成为了电子科大微固学院的学生。

  “感谢父母的付出,我现在幸福的生活有大半要归功于父母。”

  从成电到诺贝尔,张平一的离家之路越发的遥远,但是父母的关爱依旧如斯。都说孩子如放飞的风筝,在张平一飞向异国他乡后,线的另一端,依旧是家的温暖与牵挂。

缘续:平淡而充实的成电时光

  谈到在电子科大的四年时光,张平一调侃道,可谓“一波三折”。大一时在沙河、大二搬到清水河、大三又搬回沙河。所以每次刚刚习惯,就又要适应新的环境。

  张平一总是很谦虚地说,自己不是学霸。尽管身边很多学霸,但他认为,大学要根据自己毕业以后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张平一的选择是出国留学。选择了,就要为之而付出。“在大学就要学会尝试,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天地!”张平一说。正是因为有着明确的目标,他早早的就规划好了自己的大学成长之路。

  大一时,他参加了微固发展委这个组织,这个组织主要为学生出国做一些指导。在这期间,他了解到了丰富的有关出国的政策和知识。

  大二和大三时,他参加了数学建模竞赛,并参加了美赛和国赛。尽管奖项并不耀眼,但学到了很多知识,并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学院的创新创业项目,来到王志明教授课题组的教研室,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器件与材料。

  除了上面的“学术生活”,课余他喜欢和朋友一起打打篮球;节假日,和朋友一起去骑车,去旅游、烧烤。百工堰、塔子山、峨眉山、九寨沟……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

  大学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张平一的大学生活没有太多的起起伏伏。更多的是平淡背后如山般的积累,最终铺就一条通往另一片天地的直通大道。

缘止:告别母校,圆梦曼彻斯特

  对于即将要到来的留学生活,张平一的情绪并没有显出特别兴奋。四年的准备,早已磨掉了他性格中的急躁,更多的是增添了一份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稳重。回忆起为出国准备的日日夜夜,张平一满是感激。

  “真要感谢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师兄,没有他们的倾心指导,我可没有那个本事拿到曼彻斯特大学的‘offer’!”张平一笑着说。从大一开始,张平一就决定出国学习。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张平一收获最大的就是对“感恩”二字的理解。

  “大三的时候正式开始了准备,那段日子可真艰难啊!”张平一感慨着。一个人背单词、赴考场、选学校,一路走来,其中艰辛着实让人难以想象。幸运的是,有一群人给予了他最无私的帮助与支持。

  对于自己能够最终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师从安德烈·海姆导师,张平一向我们讲述的更多的是

  在准备英语考试时,师兄郑文超曾在网络上进行模拟面试,纠正他面试时的不当之处,并提出很多有用的建议。在做实验和写论文时,教研室里师兄高磊和任武洋的指导也使他受益良多。

  即使未来的导师是荣获诺贝尔奖的Andre Geim——著名的石墨烯研究学者,张平一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向往。

  “还是好好做好现在的事情吧!”他说。

  虽然不久即将离开电子科大,但现在他依然每天坚持去教研室帮忙,尽管有些辛苦,但他觉得这也是他的责任和对帮助他的学长学姐以及老师的回报。

  这份与电子科大的缘分不会尽,或许只是暂时的中止,千里万里、千年万年,对母校的感情和挂牵不会改变。


笔者的话:

QQ截图20150520115536.jpg  在采访时,张平一显得有一点点羞涩,但谈到学术方面却是兴致盎然。他代表了电子科大大部分工科男的形象,但又不像外界所认为的那样呆板无趣。他很幽默地讲了一个他身边“学霸”同学的故事:一次,同学的女朋友来找他,在楼下打给他电话说已经到了,同学说“等一等,等我做完这道题就下去”。他说,同学的女朋友很喜欢他勤奋的样子,所以也甘心情愿地等下去。认真勤奋、坚韧内敛、“不解风情”、偶尔的冷幽默,这就是张平一给我们的感觉,也是电子科大“工科男”的整体形象。



编辑:长霞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