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聚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大会交流发言 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
文:李果 整理 图:邝俊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7-02-17 6480

  编者按:2月16-17日,学校在清水河校区召开2017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传达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6年学校工作,讨论学校2017年工作要点。会上,副校长杨晓波、曾勇,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以及自动化学院院长田书林、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志明、公共安全信息与装备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殷光强分别作大会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申小蓉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456e2c7ae719a00aa3615c7f945c6f6c.jpg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文科发展与通识教育,以上三个问题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方向,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与通识教育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第一,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中央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去年12月7日-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安排部署。

  首先,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前提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看一所大学的水平,关键要看人才培养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人才培养水平高不高,其中至关重要的判断标准是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其次,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核心是要把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一流人才的标准。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引导学生以德励才,以德成才,以德用才;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第二,在人才培养的工程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首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同时,其他各类课程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作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心同德,形成协同效应。其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再次,要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最后,要建构思想政治协同教育大格局。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统筹校内校外、网上网下、课内课外各种资源,构建学校、社会、家庭联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共同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精英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对人才培养极具重要价值

  首先,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本质的必然要求。大学的本质和功能是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人的品格的塑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实现这一本质要求的必然选择。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土壤。20世纪中叶以来,为了开展对人类重大综合性项目的研究,传统科学的还原论的思维和方法显露出局限性,系统论、整体论思想陆续出现,人类进入了辩证综合的系统科学时代。许多重大科技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创造性思维既需要理工科思维的逻辑严密性,又要有文科思维的形象和发散性。任何创造性思维都是起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一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知识、想象力、科学方法和动力四个要素,而这四个要素的培养和提高都和人文艺术社科教育有关。

  最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形成人才成长多样性的良好学习生态。同质性学科或单一学科会造成创新系统的封闭,在信息化时代,创新来自于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之间实现最大可能的跨界、互联、互通。建设发展具有异质性的人文学科有利于实现多样性的学习生态,实现各学科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各类学科资源的相互学习、相互分享相互协作,形成面向开放、未来的人才成长网络。

  第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发展提供重要途径

  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对人才成长至关重要,对学校发展也非常重要。学校正在往多科性大学发展,学科形态如何构建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科多样性的形成需要满足相关条件,我们认为条件就是在学科布局上既要有性质差异的学科存在,以实现互补,同时这些差异性学科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质量和规模等达到临界点之后,才有可能和其他学科发生连接。只要有不同的学科就会产生交叉,但是,如果相互不对等,实现真正的交叉是很困难的。如同计算网络中的对等网络,学科之间也应该是一种协同共享的网络,形成多学科均衡发展,实现最大程度的学科共享与创新。

  目前单科性大学的学科发展通常沿着三条路径进行,第一种以单学科为核心走向技术应用,面向职业培养,特点是退出学科发展、降低办学层次;第二类情况就是形成了简单多科型大学,这种学科结构,虽然产生了异质性学科,但是他们均非常弱小,还达不到与其他学科对话与合作的临界点,从而形成了少而散的形态,难以聚合,学科资源产生浪费;第三种是网络多科型大学,就是科学选择主干学科之外的异质性学科,并使其达到与其他学科对话的临界点,各学科形成网络协同关系。

  三、学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与实施进展

  (一)背景与现状

  目前,我校共有9个学科门类,其中文科5个: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和经济学,分布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四个学院。在文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分布、文科师资规模、师资水平、科研水平等方面与国内同类高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

  去年5月25日,学校发布了《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计划》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实施阶段、建设内容与举措和保障措施等四项内容。

  我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基本形成学科精良、队伍整齐,体制机制较为健全,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显著提升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体系,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贡献。

  具体实施阶段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面向人才培养,经过3—5年的发展,形成课程体系基本完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文化传承功能显著增强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校精英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第二步,面向社会发展,经过5—8年的发展,形成体制机制较为健全、学术声誉显著增强、社会影响明显提升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第三步,面向学术前沿,经过8—10年的发展,形成布局精良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在人才培养方面

  1.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高质量、有特色的文科通识课程体系,实现文科通识课程全覆盖。要集全校之力,充分借助校外力量,加强文科通识课程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与学校精英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文科通识课程体系。

  2. 凝聚共识、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实现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育人全覆盖。开展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大讨论,在全校师生中凝聚共识,营造良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环境和育人氛围。

  3. 精心打造,正确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第二课堂实践的机会与平台,实现学生能力素质提升训练全覆盖。倡导“新四会”,拓展第二课堂,办好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打造一批精品社团,充分发挥艺术中心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推进人文社科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构建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到“十三五”末,建成30—50门左右的人文社科类MOOC课程,初步形成学校特色的MOOC课程群。

  5. 支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建设,力争建设成为国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实施《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创新计划》,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第二,在科学研究方面

  1. 培育重大、重点项目,实现重大、重点项目的突破。制定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重点项目培育行动计划》,力争在计划期内获得2-4个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

  2. 培育重点研究基地,实现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突破。力争计划期内,新增2-3个省级重点哲学社科研究基地,实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人文社科实验室零的突破。

  3. 构建跨学科特色研究中心,推进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实现协同创新,提升社会影响力。制定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询平台支持行动计划》,力争在计划期内建成3-5个跨学科特色研究中心,形成2-3个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国家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4. 培育和推广精品学术成果,提升学术影响力。

  第三,在学科建设方面

  1. 凝练学科方向,做强传统优势学科。

  2. 推进学科交叉,形成新型交叉学科。制定并实施《学科交叉发展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学科交叉,在若干重要学科交叉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力争催生3-5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新型交叉学科。

  3. 构建“少而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格局,提升学科水平和影响力。经过8—10年的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布局精良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格局,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力争部分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

  第四,在师资队伍方面

  1. 汇聚领军人物,带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制定并实施《杰出人才倍增行动计划》,加大杰出人才的引进和支持力度,在人才引进政策上予以倾斜。到“十三五”末,力争哲学社会科学杰出人才达到10位,文科教师数达到全校教师总数的20%。

  2. 营造上进氛围,采取积极措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制定并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接力行动计划》,引导青年教师成长。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访学和培训,实现教师博士率和海外留学经历率双双达到80%。

  3. 培养媒体名师,提升教师的社会影响力。

  4. 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提升团队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5. 采取差异化措施,构建符合文科特征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职称评聘制度,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职称评聘政策向哲学社会科学适当倾斜。

  第五,在国际交流方面

  1.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2. 促进国际交流,拓宽教师国际视野。

  (三)《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的实施进展

  首先,基本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体系,为第一步发展目标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通识教育涵盖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及教育教学实践三个层面,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辅以校园文化熏陶等隐性课程。在课程实施上,通过经典传授和核心通识课教学,培养全面发展和完整的人。在课程建设方面,已经从2015年5个模块50多门增加到2016年的6个模块60余门课程,课程体系注重文理结合、科学与人文融合,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等学科。在课程体系拓展方面,“新生研讨课、成电讲坛、成电舞台、校外优质通识类MOOC、经典60阅读”纳入通识教育体系。新的通识教育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新四会”能力,比如正在大力建设的“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作为“核心通识课程体系”当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了通识教育的管理体系和办法。

  其次,启动了其他配套支持计划。学校目前已经全面启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重点项目培育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询平台支持行动计划》、《青年教师成长接力行动计划》、《杰出人才倍增行动计划》、《学科交叉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的学科科研繁荣计划。在科学研究方面,已经成立了跨学科研究中心——“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该中心力争通过在文化、新媒体、计算机、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上产生重大成果。同时,目前正在筹建“以色列研究中心”、“西非研究中心”等特色研究中心,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第三,启动了保障支持计划。在机构方面,目前学校的文科建设领导机构已经成立,并正在积极筹建文科管理机构。在经费方面,计划每年投入4000万元,2016年下半年执行了400万元,今年也将投入800万元。同时,文科楼群设计与规划已经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中。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