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纪念周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校庆志愿者:“学长学姐,欢迎您回家!”
文:王宏伟 图:逆光摄影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6-10-23 7651

  9月29日,电子科大喜迎六十华诞。校庆期间,6000多位校友不远万里,如期归来,为母校庆生。从沙河到清水河,寻找着昔日的足迹。与同窗交谈言欢,与恩师合影,再去食堂吃那熟悉的“成电味道”。岁月逝去,不变的是成电人的赤子情怀。校友们在每一处校庆的喜悦场景中见证属于成电的甲子荣耀,在学校精心设计策划的活动中流连不舍。很多人不禁感叹:“回家真好!”校庆期间,更有一群人让校友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怀。他们,就是用热心、细心、耐心的服务,为校园描画一道靓丽风景线的可爱的志愿者们。

01.jpg

我们有着共同的“成电基因”,我们是一家人

  校庆结束后,微固学院(原三系)62级的许家珆校友给校友总会的老师来信:

  “虽然已经过了传资料的时间,我还是想把照片发给您,因为我觉得这次甲子校庆办得非常成功,与这些志愿者师弟、师妹的辛勤付出、周到服务分不开。志愿者的服务是这次校庆的一个亮点!跟我们班的小石和小陶,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令我们非常感动。小石早在半个月前就在和我们联系沟通,甚至考虑到我们班外地同学住的宾馆离学校太远,怕29号清早赶不上7点的校车,还主动帮我们联系校车到宾馆去接。这本来不是她份内的工作,而且能联系到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希望通过您和校友会,对这些优秀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信中提到的志愿者“小石”和“小陶”分别是光电学院的大四学生石君洁和政管学院的大二学生陶逾男。报名成为志愿者时,石君洁即将大四,陶逾男还是大一新生。石君洁说,“越是到了大四,越是会珍惜在成电的点点滴滴。何其有幸,成电就是我们唯一的大学记忆。很多毕业的学长学姐听到我们报名志愿者的时候,都会感叹,真羡慕你们呀。所以既然我有幸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就不可能不珍惜。”

  石君洁和陶逾男负责的是625班的校友接待工作,班里都是1960年代入学的老校友。为了接待好老校友们,她们下了不少功夫。如来信中所说,石君洁在校庆前半个月就开始联系625班的校友们。石君洁说,“志愿者的工作没有份内、份外的区别,能让他们顺利、高兴地参加校庆就是我那几天的‘小目标’。”

  开始提出为校友们联系校车的时候,石君洁有些犹豫,“因为我的提议,可能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原本已经非常繁重的工作任务又增添了一项调度、跟车、协调工作。实在是不忍心给已经超负荷工作老师和其他志愿者添麻烦,却又想到老校友早晨赶车确实有困难。”当她在老师办公室门口犹豫的时候,老师主动把她叫了进去,听完情况后,马上联系了校车,给校友带来了便利。石君洁说,许许多多的校友接待志愿者同学为这样的事情付出了很多,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为校庆出力。

  看到许家珆校友的来信,石君洁感到受宠若惊,“我知道这些评价其实是给予所有筹办校庆的老师和志愿者同学的,只是许前辈恰好认识了作为其中一份子的我而已。许多志愿者同学做得比我更好,真的应该为他们点赞!”

  “我们有着共同的‘成电基因’,我们是一家人”,石君洁告诉记者,前几天许前辈还发短信来关心她的学习情况,“昨天625班的张冰校友还打来电话,让我今天去拿他亲手做的一份醪糟,说他做的醪糟,他的一届届学生都说好吃……”

01.jpg

如果你回来走不动了,有我扶你

  校庆期间电子科大官微推送的《甲子成电·温暖瞬间|回家的感觉真好!》刷遍朋友圈,其中有这样一幅画面让人动容:一个志愿者同学扶着一位老学长,他微微低着头,大概在听老学长讲以前的故事。他也许无法切身体会曾经的艰辛,但是,他肯定能体会到一点:情怀。是什么让年逾古稀的学长还不辞辛苦一定要回来看看?是情怀!是感激!老学长回来,不仅是来看母校的,他也给孩子心里种了一颗种子:以后等你长大了,毕业了,也记得常回家看看!

  9月28日晚看完校史话剧《又见青春》,物电学院的大三学生刘雅正陪着接待班级的老校友们回宾馆。在成电会堂外柔和的灯光下,老校友们都围在她身边微笑着、慈爱地注视着她,听她说着明天的安排,有时还互相低声传递着没听清的话。一瞬间,她和老校友们已经如同亲人一般了。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信任,虽然很难去用语言描述,但也很难就此从自己的记忆里抹去,那是几代成电人的温柔相待,心灵相拥,精神传承。

  石君洁告诉记者,接待校友期间,她能真切地感受到,虽然每个时代都赋予了每一代成电人不尽相同的使命,但从校友前辈身上,我们能看到成电人不变的品质,就像是成电的“基因”一样。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代又一代学子传承、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就来自于他们,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这种震撼也在告诉大四的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该怎样浸染自己的‘成电基因’,又该怎样肩负起传承‘成电精神’的责任。”

照顾自己的家人,怎会觉得苦和累

  “说实话还是挺累的,尤其是我们住在沙河校区的志愿者,经常要在两校区之间奔波。”石君洁对记者说,“28号晚上12点多,我们还在回沙河的校车上,第二天早晨5点多就爬起来准备新一天的工作,校庆结束后,放松下来的我们实在是撑不住,在食堂的桌子上睡了一会,才有精神坐车回沙河。”

01.jpg

  即便是工作如此繁重,没有一个志愿者放弃。“放弃肯定没想过呀,付出都是值得的!”9月26号老师们一路小跑地从早到晚忙,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也从来没停过;50—60年代返校校友接待组组长陈文浩、70年代接待组组长闫青每个人要汇总十几个班的信息,组内志愿者做得不足的地方都要他们来顶上,工作量是其他志愿者的三四倍。还有55个地区的校友接待志愿者更是从暑假之前就开始通过电话、短信、微信、邮件等方式联系着海内外各地区的校友们,直到校庆结束后,他们已经在这些地区微信群里成为了一张张服务小名片。有志愿者同学还在自发整理着校庆期间各种活动视频链接合集,发给学姐学长。陈文浩甚至不得不在工作间隙趴在椅子上准备自己的求职面试;为了安排好70年代校友的接待工作,闫青9月27号一天就在沙河校区留下了15公里的足迹。

01.jpg

  校庆之后的假日,志愿者同学们或者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去图书馆补上最近缺的自习,或者干脆大睡一场。这段忙碌的日子,他们之中,有的人为了接机熬夜病了,有的手臂骨折还要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他们依然选择坚守。

  采访中,许多志愿者同学告诉记者,“常回家看看”是许多校友的心愿,一定要让校友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所以即便工作辛苦也不会放弃。政管学院大二学生李晓涵说,学长学姐、师兄师姐的称呼,长达半年的定期接待礼仪培训,心里“同是成电人”的归属感,还有看到学长学姐的亲切感和“想为他们做些事”的热情,都是让她坚持下来的理由。1500名志愿者构成学校里的一道风景、一个符号,每一个人都是校友们的家人。

多年后我想回来,看曾经的青春在你们身上演绎

02.jpg

  当问及70周年校庆时会不会回来,石君洁说:“肯定想回来,想看看我们曾经的青春在学弟学妹们身上怎样多姿多彩地演绎。”她告诉记者,“我们很多同学之间都还有一个40年之约,就是等成电100岁生日的时候,一定回来看看。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一个城市叫成都,成都的一条河边,有一所学校叫电子科技大学,这所学校的六十年岁月里,我们曾是她的某一刻,她也赋予了我们她的印记,她的传承,她的坚守。所以无论多久,我们都会想回到这个地方,回来看看。”

  李晓涵告诉记者,一定要回来看看,感受一下学弟学妹志愿者的热情,逛一逛熟悉或者已经变化的校园,见一见桃李不言的老师和辅导员,参加各种有趣的校庆活动,说不定还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告诉他我读大学的故事……永远向往着充满想象和可能性的未来,这是一个文科女生的成电情怀!

  计算机学院大二学生秦张弛表示不希望错过年轻的母校每一次10年的成长,会用母校的快速发展与个人的工作进步做比较,时刻激励自己向前,等到鬓角花白返校之时,会用最耐心的口吻去为年轻的成电学子回忆母校的辉煌历程。

  微固学院大二学生林祺说:“一定会回来,没有理由,我们都是成电人,都有成电情怀。回家,是一种本能!”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