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纪事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纪事】成电建校初期的师资建设
文:校史办公室 杨红 图: 来源:档案馆 时间:2016-05-19 8544

建校初期师资队伍状况

  建院初期,成电的教师队伍是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电讯系的教师和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的教师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这三校的电讯系又是一九五二年、一九五三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大调整时,从同济大学、中山大学、 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广西大学、厦门大学、金陵大学、湖南大学、岭南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工学院等全国许多高校的电讯系合并而成的,所以集中了全国电讯方面的大部分专家,包括多位我国电讯技术和教育界的前辈和知名人士,如林为干、张煦、黄席椿、陈湖、周玉坤、童凯、陈茂康、蒋葆增、许德纪、龚绍熊、吴敬寰、张铣生、唐翰青、黄亦衡等。还有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如顾德仁、冯志超、毛钧业、张志浩、张宏基、沈庆垓等。

  二机部又先后为成电聘请了八位苏联专家,他们分别是布拉金(无线电设备元件、零件专业)、沃捷列夫斯基(陶瓷专业)、罗金斯基(无线电测量)、列别捷夫(超高频电子学)、波列沃布拉仁斯基(磁性材料)、沙波斯柯夫(计算技术)、哈斯宾(无线电定位)和日喀略夫(电子束管)。所以从建校起,成电就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无线电和有线电领域的专家,他们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讲义的编写、实验室的开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欢迎来校的第一批教师.jpg

欢迎来校的第一批教师

列别捷夫.jpg

1958年,苏联专家列别捷夫在实验室对研究生进行辅导

  虽然拥有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然而作为一所新筹建的大学,基础课师资的缺乏一直是成电建校初期的一大突出问题。建校初期,学校的基础课师资,一部分由高教部在交大、南工和华南工学院三校调配,其余由高教部和二机部协商解决。但由于招生规模两次追加,由最初的750人追加到1500人,在1956年9月开学时,学校不仅有当年招收的新生,还有从华南工学院的电讯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有线电系迁入的二至四年级学生,共计1800余人,却只有教师102人。

  超过150门的课程需要开设,教材、讲义需要自己编写,大批实验室需要筹建。同时,成电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所无线电大学,许多新的专业(比如半导体、计算机都属全国首批建立)需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设起来,科学研究也要逐步展开,每个教师都超负荷工作。有些专业仅一个老师讲课,很多老师兼任多门课程,特别是基础课师资更为缺乏。如1956年9月开学时,政治、俄文、机械制造等基础教研室主任都无人担任。师资缺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正常发展。

师资队伍的补充:青年教师的选留

  为了尽快解决师资难题,学校多途径增加师资数量。建校之初,学校就多次向教育部打报告,申请派遣师资。1956年,成电在提交高等教育部的报告中提出:“请高等教育部尽可能再抽调一些基础课骨干师资,并在无线电专业技术人员中,再作补充”。然而,当时正值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其他各高校都需要补充大量的助教,1956年全国高等工业院校要求补充助教6576人,而当年教育部能够分配的毕业生仅4271人,仅占62%。

  教育部虽给予了新成立的成电大力的支持,却远不能满足学院发展的需要。所以从1956年,成电在国家规定的招生计划外,多招收了40名学生培养做师资。根据教育部的指示,这些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不用参加全国的统一分配。并且从1957年开始,学院每年都有计划地选留青年学生充实师资队伍。1957年选留了17人,1958年选留了17人,1959年选留了29人。

  然而,随着学校的发展,在校学生数逐年增加。至1960年,学生数达到了7000余人。1961年,在校学生数超过了10000人,教师需求数大幅增加。为了解决师资困难,1960年,院党委会提出“在三年内建立一支相应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计划从在校就读的三、四年级学生中抽调680人培养做师资,并确定了对他们的培养方法:派外进修115人,在校培养565人。虽然最后实际只抽调了397名学生,但这批学生的选留,有效地缓解了当时师资的严重缺乏。

  对于选留的学生,学校很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一部分送出去进修,一部分在学院参与教研室的一些教学工作,同时继续修完剩下的课程。学校当年选留的这批师资,后来大多都成了学校教学、管理的骨干力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青年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

  成电建院初期,青年助教已占了教师比例的绝大部分,1956年,助教占教师总数的70%。随着青年教师的逐年选留,到1960年,青年助教的比例更是占到了90%以上。因为师资非常缺乏,特别是老教师数量少,青年助教往往一毕业,就需要独自承担教学任务。特别是基础课教研组,如“电工基础”一学年承担1600个学生的课,整个教研组只有一个讲师;俄文教研组30多个教师中,没有一个是讲过课的。教学经验的缺乏,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快速成长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

  学校对此非常重视。1956年11月,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基础课教学经验交流会。1957年,院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改进今后工作的决议》提出,要“大力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

  随后,学校采用了多种方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方面,选派部分政治思想觉悟高,业务基础较好的人离职进修,出国留学。另一方面因为师资缺乏,主要还是采取在职培养,边教边学,以老带新的方法。学院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比如,青年教师和老教师共同备课。在青年教师讲课前半年、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确定担任的课程,随后教研组积极组织他们备课,如化学、制图两门基础课,很多教师都是新开课,缺乏教学经验,老教师就和青年教师共同讨论、研究、分析讲课中的疑难问题,共同完善讲义。

  此外,双方共同开课,老教师示范教学。如五系501教研组电子管这门课,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开课,青年教师通过听老教师讲课,进一步补充和修改自己的讲稿。青年教师开课时,老教师通过听课,也给青年教师提供建议。各教研组还帮助青年教师制订个人培养计划。通过“以老带新”,在老教师、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培养下,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1963年,学校确立了我校第一批41名骨干教师,其中绝大部分都在45岁以下。

503教研组.jpg

503教研组的教师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到1965年,成电的教师总数达到了89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讲师84人,不仅师资数量得到充实,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一支与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初步建立,有效保证了学校的高水平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