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华网四川:电子科技大学首次在国际期刊《自然》上发表论文
文:新华网四川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18-06-15 4028

国际期刊《自然》

  6月12日,国际期刊《自然》刊发了电子科技大学的最新研究论文《基于石墨烯-氮化硅谐振腔的电光可调光频率梳》。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电子科技大学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姚佰承,其博士生导师饶云江教授为共同作者。这也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在《自然》正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作为摘得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技术,光频梳研究涉及到先进材料制备、微纳米加工、激光激发和调控等环节。但目前现有的光频梳设备几乎都受限于它的核心部件——谐振腔。谐振腔的不可调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频梳的普及,使它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然而,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工作者们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英国剑桥大学和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的合作者们通力合作,攻克了这一难题。《基于石墨烯-氮化硅谐振腔的电光可调频率梳》这篇论文通过谐振腔集成单晶石墨烯半导体异质结,实现了光频梳的大范围可调,并展示了丰富的多孤子态输出。

  在《自然》正刊上发表论文之前,饶云江教授课题组联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远富教授团队,已经在石墨烯光纤光学方向耕耘了八年。这一立足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双A+学科的强强联合,已经在《自然·光子学》、《纳米快报》等国际顶级期刊和OFS、CLEO等顶级会议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并保持着发展势头。饶云江说:“这当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八年奋战,越来越强,《自然》正刊论文刚好是登顶之作。”

  对于自己的成果,姚佰承显得十分谦虚,多次表示这绝非自己的个人成绩,“作为成电培养的学生,能做出这点成绩,得益于国家科技水平的进步、学校的支持和导师的指导,更离不开国际化的团队合作。”他希望这些成果能够吸引更多中国年轻人对光信息科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报道链接:

  http://sc.news.cn/content/2018-06/13/c_1122979194.htm


编辑:董虹宇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