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郎锦义教授谈“电子信息+”助力医疗新时代
文:卫道鸿 祁德飞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8-04-12 3738

  从X射线、核磁共振、正电子断层闪烁扫描,到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云放疗”,当“电子信息+”邂逅医疗,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化学反应”?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郎锦义教授做客“成电下午茶”,分享了“电子信息+”助力现代医学的丰硕成果,寄语成电学子奋发努力,一起为“电子信息+医学”贡献力量。

1.jpg

“电子信息+”正在全面渗透现代医学

  郎锦义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放射肿瘤学专家,1983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医学系。他父亲学医,母亲学药,由于父母的工作辛苦忙碌,没有多少时间照顾他,少年时的郞锦义对学医没有一点兴趣,甚至发誓不学医、不学药、不学生物。但他对数学和物理非常喜爱。

  随着医学的发展,郎锦义教授歪打正着,迈入了医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交叉领域。“高中时学物理,就对X射线等相关知识很感兴趣。如今,利用射线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他说,“肿瘤学正在越来越依赖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说,没有放射物理学就没有放射肿瘤学。”

  人类最早治疗肿瘤采用的是手术治疗,属于外科领域。但这种方法只治标不治本,“割一茬,长一茬”。此后,人类采用化疗方法,利用化学药物阻止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直至最终消灭。然而,化疗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往往会“伤及无辜”,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到了1921年,世界癌症大会开始推广放疗技术,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如今,放疗与手术、化疗并称为癌症治疗的三大手段。郎锦义教授说:“肿瘤学以前只有外科一种手段,而现在技术进步催生出了化疗和放疗。”

  21世纪初,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放射肿瘤学”朝着更为精准的方向前进,迎来了“精准放疗”时代。不仅如此,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分子生物学、检验医学、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以及外科学等,都获得了新的发展。“现代医学已经融合了很多电子信息技术,”他说,“我们既可以从电子信息技术的角度观察医学的发展脉络,也可以从医学的角度审视‘电子信息+’的巨大作用和发展机遇。”

d62bffaff1f94812b0ea977c7fd54f58.jpg

“智慧医学”展现广阔发展前景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在新时期又迎来了新机遇。尤其是在辅助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怎样识别皮肤的纹理?怎样高效地解读X光片?怎样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方案?郎锦义教授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帮助医生解决诸多难题。比如说,医院里每天都产生大量医学影像资料,医生读片分析工作量巨大,而有了计算机辅助诊断体系之后,读片的效率和准确度都将大幅度提高。这对医生和病人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

  此外,放疗也开始和“互联网+”更紧密地融合起来,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的模式。2017年9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互联网+’的肿瘤放疗新型服务模式——‘精准云放疗’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项目在四川成都启动。郎锦义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有十家单位参与其中,旨在共同打造肿瘤放疗新型服务模式。

  项目实施后,更多患者将依托“精准云放疗”等技术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不同层级的放疗单位可实现信息化联通,并建立区域性协作的远程放疗服务体系,形成全面可持续更新的肿瘤放疗大数据库。“精准云放疗”技术将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为肿瘤患者的生命续航。

  目前,“精准云放疗”操作系统已经在全国多家医院应用,将质控流程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更有效地保证了设备的可靠性以及治疗角度和剂量的精准性。该项目的“落地”标志着放疗新型服务模式全面开启,精准放疗正式走向“云时代”。

医学的本质最终要回归到人本身

  在强调电子信息技术对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时,郎锦义教授也提醒大家,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对医学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掌握科学技术,你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但只有具有人文关怀,才能成为医学家。”

  他认为,医学家和医生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医学家一定要有人文素养,甚至包括哲学素养。把哲学摆在重要地位,并不代表科学不重要,而是要用哲学引领科学,对临床医学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人文科学,就没有办法和“人”打交道。他说:“我当医生40多年了,我看病的时候,不是先看病而是先看人。每个人的文化和生活背景都不一样,如果只看病不看人,病也不会看得很好。”

  他所谓的看“人”,并不是说要把病人分出三六九等,而是要从人的文化和生活背景着手全面认识疾病产生的根源,就像安德烈·莫瑞兹在《癌症不是病》一书中给我们的启发那样,从人的全部生活来理解癌症细胞产生的机理,从而实现“标本兼治”,而不是简单地以“手术刀的思维”一切了之。

  他认为,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本身,把人的生命和价值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转化医学”的提出是医学回归人本身的重要分水岭,但转化医学并不是终点,医学真正的大境界,就是“治未病”,西医称之为“预防医学”。

  《黄帝内经》认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即治理管理,“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郎锦义教授说,“治未病”最终导向的还是人的整个社会生活。在诊断病症时要“看病先看人”,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治病,更要改变人的生活本身。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