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通信学院“师说”讲座开讲 杨建宇教授畅谈成像技术
文:学生记者 何浚萍 于蕾 通信学院 许玮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8-04-11 6618

  “我们为什么能看见世界?”“世界是我们看见的那样吗?”“能否用另类的眼睛看世界?”,4月8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首期“师说”讲座开讲,学校科技委主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杨建宇教授带来“成像技术创新助力人类认知世界”的精彩讲座,获得同学们纷纷点赞。

图片1.png

  为进一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将“十大育人”体系引向深入、落到实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举行“师说”系列讲座,邀请各领域教授专家为本科生带来主题报告,内容涵盖专业技术、文化艺术、生涯规划等多方面。讲座开始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玉柏为杨建宇教授颁发了学院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导师证书。

  讲座中,杨建宇以自己拍摄的“校园之春”精彩视频引入,从人眼和相机原理的相似性为切入点,依次介绍了微光成像技术、红外主动和被动成像技术、紫外成像技术、X光成像技术和微波成像技术等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改变。

7`%}4V%[%S`$N3)PJ7V4Z0H.png

  “在地球上如何才能看到放在月球上的《信号与系统》呢?”杨建宇在精彩讲述的同时也积极启发同学们的思维。“抵近观测,就像我们的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一样,分为‘探、登、驻’大三步和‘绕、落、回’小三步”……“这些光,一帧一帧排着队,从离我们3.26亿光年的宇宙而来,它们来自于深远的过去。而如果这个星系里有生命,他们看到的也是3.26亿年前的地球,要想看到恐龙,他们还要再等一亿多年。”杨建宇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每张图片背后的故事,还用生动的视频,演绎了创新精神和成像技术在恐龙犹存、银河黑洞和外星湖泊等重大科学发现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给人类认知世界带来的巨大改变。

图片3.png

  杨建宇还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与同学们分享了对创新的感悟。“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内在的渴望和勇往直前的探索。”、“创新需要回归原点,独立思考和敢为人先,需要有系统的知识、深刻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应用,需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敢于质疑,潜心研究,苦心求证,需要终生的知识能力储备和不懈的努力。”从这四个“需要”出发,他勉励同学们奋发进取、努力攀登,创造出“火眼金睛”,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贡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晓玲主持讲座,副院长凌翔,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生聆听讲座。现场师生表示,杨建宇教授不仅带领大家感知了成像技术下的世界,还传授了宝贵的科研经验,大家被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底蕴深深感染。通信学院2016级本科生孙浩然同学说,“杨老师的讲座打开了了解成像技术的一扇窗,让人产生了想要深入探索的好奇心和兴趣。最重要的是使我明白,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眼前的世界,我们的征途应该是星辰大海。”通信学院2016级本科生杨帆同学认为杨建宇教授的讲座让大家深深地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与神奇,“虽然现在我们已经看得很远很清晰,但是相比宇宙的无穷浩瀚和微观世界的渺小,仍有无数的东西我们无法看到,等待着我们去创造出新的‘眼睛’去发现它们,这无疑需要无数科研工作者精诚合作,探索创新。我相信终有一天,世界将会在我们的眼前纤毫毕现。”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表示,学院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构建以学院教指委为指导、以专业导师为核心、以朋辈导师为辅助、以校外导师为延伸、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保障的学生学习发展指导体系。中心通过组织系列讲座和活动,在学习目标与动力、学习方法与习惯、应对学习压力等方面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力求打造体系全面、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学生“第二课堂”。在学院教指委的指导统筹下,接下来将继续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系列活动和“师说”系列讲座。


  相关链接:

  杨建宇,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无线电定位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雷达成像技术研究,获得了国内第一幅机载双基SAR图像和国际第一幅机载双基前视SAR图像。发表SCI检索论文15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0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防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专著1部。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