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干部学习网:谢梅:博物馆如何参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文:谢梅 来源: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 时间:2018-03-29 2554

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如何利用好博物馆拥有的文化资源,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民心相通和文明交融,为沿线地区民心相通奠定双多边合作的坚实基础,意义重大。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主阵地之一,其拥有的文物资源承载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民的共同记忆,促进了沿线地区思想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和民族意识形态,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依据。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博物馆馆藏资源研究,可加深人类对公有遗产的共识共知,助力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让沿线地区博物馆丰富馆藏文物活起来,可促进文化遗产价值最大程度的传播与共享,助力文明互鉴取代文明对抗与冲突。博物馆文物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贸文化与历史人文风貌的物化表达,成为连接不同文明对话与信任的情感纽带,成为人类文明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博物馆是“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有力载体

博物馆文物资源的民族性为“一带一路”族际聚合提供记忆基石。自公元前2世纪来,我国少数民族先民通过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商贸交易与文明交流,不仅开启了古代欧亚非互通有无的经济往来,也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的持续互动,形成了民族聚合力,留下了大量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文化遗产,储藏在博物馆等文保机构中。博物馆文物资源所承载的民族聚合力,带动着对沿线地区政治、经济事务判断准则的理解信任,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互动共赢做出提前安排。

博物馆文物资源的丰富性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提供内容支撑。“一带一路”沿线留存着建筑、器物、雕塑、壁画等大量文化遗产,记录着沿线地区先民的历史交往行为轨迹,如同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将关隘要塞、长城烽燧、大漠驼铃、画工青灯、石窟佛陀,悲壮征战、开拓艰辛、传奇探险、豪迈诗篇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丰富的“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资源,是丝绸之路精神和经贸往来的历史见证,为当代沿线地区的民心相通,提供着强力的内容支撑。

博物馆文物资源的实物性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提供有力载体。文物作为实物载体,承载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先民的昔日记忆,印证着“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区域合作精神。切实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要求系统开展文物材料和工艺特征的研究和利用,借力现代科技,综合提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体验,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以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共建精神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加大文物资源利用促进文化经济融合发展

拓展沿线地区文物交流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文化遗产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提高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履约水平,扩大与各国政府间文物交流互动,构建稳定、多维的政府间文物合作网络,构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双边、多边交流机制和合作平台。推出一批具有中国内涵、国际表达、创意融合的对外文物展览,举办“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相关主题研讨会及论坛,推出一批中国文物保护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引进一批高水平来华文物展览。倡导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记忆工程,激活博物馆文物资源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建设沿线地区民心相通的精神标识,增进历史、宗教、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深度认知。

开发“一带一路”沿线文创产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拓展博物馆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有效途径,开展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和经验推广,支持各方力量利用“一带一路”文物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项目和优秀企业。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文创产品一带一路沿线“走出去”,做好审美取向、价值偏好及技艺创新的调试,避免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推进文创产品内容渠道、消费全链条设计,丰富沿线地区文化供给,形成品牌促进文化消费。

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坚持经济支撑文化、文化引领经济的融合式发展道路,同时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从历史轨迹上查看,古时丝绸之路的发展形成,正是文化交流与城镇、商业、加工制造业及服务业等融合交汇的过程。充分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博物馆文物资源所富含的精神内容、形态结构及艺术美感,主动与旅游产业、文艺创作及影视动漫业、工艺制造业、城镇化建设等经济领域进行对接,实施文化与经济精品的联合打造工程,将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实践,发展新文化、造就新繁荣。

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博支撑体系

建设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与平台。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博物馆馆际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发展,推动成立各类联盟,贯彻落实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订的协定、计划、备忘录等相关合作文件,给予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项目以优惠支持,提出绩效评估办法和建立目标任务考核机制。着力打造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文物展、艺术节、博览会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类博物馆主题的国际文化交流论坛,建立博物馆文化遗产资源的公共数字支撑平台,建设数据库,促进博物馆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利用。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府、民间博物馆文化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各类型的博物馆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规范化和常态化。

提升文博产业规模和贸易水平。以文博旅游、工艺美术、数字博物馆等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博产业项目。挖掘馆藏资源的精品内容,提升博物馆文化遗产与旅游、影视、出版、动漫、游戏、建筑、设计等产业结合度,打造优质文化创意产品和动漫游戏精品,推动动漫游戏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鼓励国内“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企业跨区域经营,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博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博产品生产和销售基地。运用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平台,加强对丝绸之路文博产业重点项目的全方位服务,逐步建立促进文博消费的长效机制。鼓励国有企业及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促进文物资源、新技术和创意人才等产业要素的国际流通,支持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文博会展推出“一带一路”专馆或专区,支持国内文博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加知名文化会展。

推进文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交流。实施“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译介人才发展计划,培养一批国际青年文物修复和博物馆管理人才,加大青年文博人才的培养,引导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投身于“一带一路”文博领域相关工作。积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博人才培训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同源共享的博物馆文化遗产的人员培训工作,从文博人才队伍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共同遴选“丝绸之路文化使者”,促进与沿线地区在考古研究、文物修复、文物展览、博物馆交流、世界遗产申报与管理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开展文博领域的青少年交流活动,鼓励代表国家水准和民族特色的文博艺术家及大师间的互访交流工作。

(作者:谢梅,单位: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GL1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报道链接:http://study.ccln.gov.cn/fenke/lishixue/lsxkdt/lsqygz/405689.shtml



编辑:陈伟  / 审核:陈伟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