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最喜爱的老师】陈伟建:教书育人就是我的报国之路
——记第四届“我最喜爱的老师”、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陈伟建教授
文:学生记者 宁芳平 唐子清 图: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7-12-29 15049

  编者按:优秀教师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也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中流砥柱。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荣誉体系的构建,对教师卓有成效的教学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今年,五粮液-电子科大教育发展基金捐赠协议签署,用于设立卓越教学奖、教学改革创新示范奖、教学新人奖等类别“本科教学奖教金”。近日,由校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共同举办的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结果揭晓,10位老师荣获“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学校新闻中心将陆续推出“我最喜爱的老师”、卓越教学奖、教学改革创新示范一等奖、教学新人一等奖获奖老师的报道,反映他们为学校精英人才培养做出的突出贡献。今天,让我们走近第四届“我最喜爱的老师”、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陈伟建教授。

陈伟健_缩小大小.JPG  

  阳光、开朗、积极、豁达一直是陈伟建性格里的关键词。他一直相信,亲切和威信并不矛盾,但也绝对不是互称哥们儿就能双收的:“同学们对老师都很尊重,但有些老师会让同学敬而远之。只有敞开心扉真诚交流,才能让同学信任、亲近。”

  脸上永远挂着和善的笑容,在课堂内外循循善诱,渐渐地,“伟建爸爸”“伟建欧巴”成了他的昵称。

  作为第四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获得者,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陈伟建教授让“四大名补”之一的《电子电路基础》等课程变得易懂,让课堂变得轻松使他收获了一波又一波“铁粉”。

家国情怀

“让国家富强,就要为祖国育良才”

  “家国情怀”这四个字是陈伟建走上教学道路的开端。

  陈伟建自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小时候男孩子之间玩闹的打仗游戏在他心里埋下了投身国防事业的种子。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也使他耳濡目染地了解了国家的国防实力和发展情况。那时,我国武器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这让陈伟建为国家尽一份力的决心更加坚定。

  正是因为这样的情结,陈伟建在报考大学时毅然选择了打上五角星符号的国防专业,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希望毕业后能分配到部队,为国效力。在大学里,他仅用三年就修完了所有学分,比其他同学提早半年开始了毕业设计——中国第一枚有线制导鱼雷的测试。

  但毕业后的阴差阳错使得陈伟建并未能如愿进入部队,而是参与到某工程设计制造潜艇的工作中。一年多以后,由于国家军费短缺,工厂停了工,但陈伟建的家国情怀并未动摇,他很想为国家出一份力。没有任务可做,也不愿意浪费自己的青春时光,陈伟建选择回炉深造,去重庆大学攻读硕士。

  在他看来,让国家富强起来的道路不止一条,既然现在自己暂时无法亲力亲为,那么就去培养下一代,教书育人便是他选择的“强国之路”。在重庆大学攻读完硕士,因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国防军工特色突出的电子科技大学,也就是当时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为了他的第一选择。从此,陈伟建与成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入成电后,陈伟建在管理与教学间辗转往复。认真努力、踏实肯干的品质让他在两个方面都获得了一些成绩。1988年至1994年,陈伟建在学校无线电技术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4年至2002年,先后在产业处和附属工厂任副处长、厂长兼总工程师,从事实践教学、开发设计和管理工作。渴望做具体的技术工作,让陈伟建在工厂任职期间发光发热。后来,学校不再设校办工厂,加之陈伟建教书育人的初心一直未曾改变,于是他重新回到了教学岗位,从2002年起在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一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平等沟通

“他们提问题,我来帮他们解决问题”

  今年,陈伟建又一次获得了这个对他来说有些特别的荣誉——“我最喜爱的老师”,他觉得自己获得了学生们的喜爱与认同。“我觉得,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得到学生喜欢,他肯定会非常自豪,特别高兴,就和他的孩子跟他非常亲近一样高兴”,陈伟建脸上洋溢着笑容说。

  陈伟建教书多年,刚进学校就获得了“教书育人奖”,这些年来也收获了一大波“铁粉”。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很开心我不仅教了书,我还育了人。”

  很多同学从大一开始,只要有陈伟建的课就要选,只要有陈伟建的讲座就要来听。其中,有一个女生宿舍的四位同学,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再到集体保研,只要有陈伟建的课,她们都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当陈伟建教授研究生课程时,发现她们四个“铁粉”依旧在教室的第一排坐着,疑惑地问道:“你们不是该毕业了吗?”四个女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那句让他难忘的话:“研究生了我们还是接着‘铁’啊!”陈伟建说,自己很喜欢跟同学们待在一起,跟有活力的同学们待在一起,自己的心态也变得年轻。

  作为“我最喜爱的老师”得主,陈伟建通过和自己的孩子相处,来探索和学生们的相处模式。他一直把自己和同学们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同学沟通。陈伟建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陈老师上课循循善诱,上他的课一点都不吃力。他从来不会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抛出问题并教会大家解决问题、得出结果才是他的方式”,他的“铁粉”之一、通信学院大二学生李奕璇说。

  “学生们的思维很特别,总会提出我从来没注意到的问题。”陈伟建谈到。他不是单向传授,而是和学生建立起相互学习的关系。在《信息论》的课堂上,陈伟建如往常一样给同学们讲授教材上的一个算法。但课下,一位同学找到了他,用一个反例推翻了课本上的算法,打破了他对这个算法的认知。陈伟建对同学们“无知者无畏”的质疑精神十分欣慰:“如果他不告诉我,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因为很多时候我的思维已经定型了。但同学们不一样,他们的思维总是很活跃,他们负责提出问题,我负责来帮他们解决。”

均衡之道

“学习很重要,但也要学会享受生活”

  对于一位大学老师而言,教学与科研往往彼此促进,不可分割。在陈伟建看来也确实如此,他在两个方面刻苦钻研,均衡发展,并未偏向于任意一方。他认为,如果没有科研,老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会不够深入,“离开了科研,老师可能只是把教学用书啃下来了,至于书上说得正确与否,就没有更深的体会。”另一方面,科研也为教学提供帮助,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我培养的学生也是要紧跟最前沿的水平,我绝不对让学生们落后。”陈伟建说,如果把科研跟教学分开,不仅传播的是陈旧的知识,同时也难以为科研提供启发,更不用说做好人才培养了。因此,陈伟建会适当调整讲授内容,舍弃课本上一些不合理的内容,并把自己在科研中的收获,分解成细节与同学们分享。

  当然,均衡不仅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中。在业余时间里,他也是一个享受生活的人。陈伟建说,现在这个年龄段他比较喜欢爬山,但并不执着于登上山顶,随遇而安让爬山这项活动更添休闲的趣味。

  善于在平凡中发现美,是爬山带给他的感悟,也是他疲惫时的驱动力,他说自己总会想:“这个社会那么美好,自己是不是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一点。”

  每当无法从繁杂的工作中抽身时,这个想法是让他一扫疲惫的动力。这也是他想告诉同学们的,要学会平衡地安排时间,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也要学会享受生活。一方面不无谓浪费时间,同学们应该学会“学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候好好玩”,另一方面要选择一些自己喜欢又能平衡锻炼多种能力的工作。“得到学习能力跟其他能力的锻炼,这才是一个比较充实的大学生活。”

  谈及学生们的时候,陈伟建脸上总是洋溢着骄傲的笑容。“我希望我的同学们能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稳更远。”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