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桃李春风】李玉柏:躬耕三十载 匠心育精英
——记卓越教学奖得主、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李玉柏教授
文:学生记者 饶蕾 王语欣 张金磊 图: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7-12-25 11751

  编者按:优秀教师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也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中流砥柱。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荣誉体系的构建,对教师卓有成效的教学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今年,五粮液-电子科大教育发展基金捐赠协议签署,用于设立卓越教学奖、教学改革创新示范奖、教学新人奖等类别“本科教学奖教金”。近日,由校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共同举办的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结果揭晓,10位老师荣获“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学校新闻中心将陆续推出“我最喜爱的老师”、卓越教学奖、教学改革创新示范一等奖、教学新人一等奖获奖老师的报道,反映他们为学校精英人才培养做出的突出贡献。今天,让我们走近卓越教学奖得主、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李玉柏教授。

  李玉柏的办公桌旁摆着一块偌大的白板,上面密密麻麻挤满了他的工作日程。尽管角色很多、任务很重,但对于他来说,感念师恩,传承育人理想是踏上从教生涯的初心。这个简单而纯粹的理想,让他在教学之路上坚守了30年。

  1988年,正值改革开放十周年。在大批人才争先涌入沿海地区追求发展的大环境下,有一位刚毕业的年轻人却选择留在母校,做一名老师。当被问及原因时,他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校求学时,给予他家一般温暖的104教研室。

  在这里,以张有正老师为首的教研室团队给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有学术知识的传授和科研氛围的熏陶,更有如亲人一样关心呵护的温情。“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已经很难回忆得起当时哪位老师上什么课,讲授什么知识,但是像袁家樾、陈杰美、周中正等等104教研室的老师,他们指导学生的严谨与耐心,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与关怀,踏实勤奋的科学研究氛围,却一直留在脑海中,时刻回忆得起来。这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我。”

  故事里的年轻人,就是当年的李玉柏。师恩犹如一颗种子,深深埋在李玉柏的心中,一路生根发芽,他由此萌发了当一名大学老师的念头。

从“0”到“1”,“开课达人”着力建设“系列课程”

  “你要问我上过哪些课,编了哪些教材?指导学生方面做了些什么?想想还是有点多。因为我着手建设的课程有十几门,讲授过17门不同的课程,主编参编教材19部。并且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一直很注重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内容建设,尤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从早期参与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工作,到现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工作,我都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李玉柏谦逊地补充道,“当然课程建设和指导学生进行科技训练的数量不是重要,关键的是课程建设和指导学生竞赛要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要保障教学成果和质量。”

  他究竟是如何练就堪比武侠小说中“江湖高手”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本领的呢?

  留校初期,李玉柏参加了四川省教师团到宝轮中学的支教工作,然后又到电子科技大学昆明分部去教学。由于对象具有差异性,需要他从不同角度出发,采取相应方法进行教学。这段教学经历促使李玉柏特别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具体教学的成效。

  回到学校的最初几年,李玉柏主讲专业课程《电路CAD》。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无线电技术专业的专业教育中,除了专业知识传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于是他就一心投入到学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并在当时得到了教务处兰家隆、黄迪明等老师的大力支持。

  “这段时间,全国才刚刚开始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许多课程建设还是空白,所以我参与了大量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主要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同时还参与负责计算机等级考试命题工作,从开始负责一级考试大纲,编写计算能力一级考试教材和指导用书,到后来参与二级开始的命题等工作,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李玉柏以学生为出发点,始终躬耕在人才能力培养的第一线。

  与此同时,李玉柏所在教研室着力针对大学生信号分析与处理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李玉柏作为青年教师,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系列课程建设。

  从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设想、拟定课程大纲和能力培养要求、将课程计划纳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到给学生开设新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李玉柏建设和讲授的课程渐渐形成“系列课程”。从开始的《DOS技术应用》《BASI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技术等系列课程,到后面的《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软件无线电技术》《多源信息融合》等信号类课程,从教30年来创建和开设的每一门课程,李玉柏都如数家珍。

  秉承教学与科研融合的理念,不断引入学生新的能力培养。在开设和改革普通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课程、挑战性课程和前沿性课程等建设和实践,李玉柏作为“先行者”都取得了斐然成就。他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次,四川省教学成果奖6次以及“四川省师德标兵”称号。

  其中,最令“开课达人”引以为傲的是获得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DSP技术’课程的设计、建设与实践”。“DSP有两个含义,一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将信号以数字方式表示并进行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二是数字信号处理器,正是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发展,促使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广泛应用。”李玉柏解释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国内对DSP技术和应用尚处于启蒙阶段时,他就开始研究和应用这项技术。“1991年我跟着彭启琮老师做项目,就开始使用DSP芯片。那时候DSP芯片很少,也没有集成开发环境,所以程序写出来需要全部改写成‘0101’的代码,再插入指令分隔的标志符号。哪怕是写一个很简单的小程序,那都有可能要折腾一个通宵。”

  尽管当时的DSP技术尚处于新生状态,但是李玉柏所在的教研室敏锐地认识到该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和广泛应用前景,开始着手参与课程设计和建设,成为国内最早在本科教育中建设“DSP技术”课程的先驱,在全国形成很大示范效应。同时,教研室着力打造的DSP实验室和DSP技术中心也成为国内领引示范的实验室建设,编写的教材《DSP与实时数字信号处理》在1995年1月正式出版后,随即被台湾地区购买版权,以繁体字出版并在各大学使用。

  踩着荆棘而上,他最终嗅到了成功的喜悦。该课程建设成果先后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也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课程。 

用心+激情,推行兴趣问道

  “我从来不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听懂我的课,但希望学生学了我的课之后,能够培养对课程所讲知识的兴趣,能够明白课程学习对他的能力提升的帮助。”

  李玉柏讲课有着明确的目的——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能力,而并非单纯地教会所有的知识点。他认为,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认知和提升兴趣。”

  “对于那些专业性强、知识点多的课,要让学生有兴趣,那老师就得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有了丰富的科研经历和工作经验作支撑,李玉柏的课堂不乏有趣的经历、有料的故事,总能恰到好处地吸引学生的目光,真正做到以知识的实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李玉柏开设的《现代阵列并行信号处理技术》课程中,通信工程专业大三学生秦飞义总能从老师精彩有趣的讲解中觅得学习的乐趣。“片上网络这一部分知识对我们而言相对较难,李老师就以学校里随处可见的小黄车作为切入口,给我们讲解了它所应用的芯片中的并行处理算法和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除了生动有趣味的授课方式,李玉柏也因其谦和亲切的人格魅力“俘获”了同学们的心。

  “李老师更喜欢走下讲台跟同学们坐在一起,一起以讨论的形式把知识一点点传授给学生。兴起时,李老师偶尔还坐在桌子上,两手在空中飞扬,洪亮的声音便在教室里回响起来。”通信学院大三学生韩冰回忆起李玉柏的课堂时,言语之间难掩对“偶像”的敬佩和喜爱。在学生们眼中,“和蔼,用心,可爱,有激情”成了他的标签。

做一位不只会“上课”的教书匠

  担任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的李玉柏,除了教师身份之外,还承担着更多角色和责任。他还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家组成员、责任专家,四川省专家组组长,担任高等教育教学与教材研究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等职务。除此之外,他的科研成果也很丰富,先后主持国家重大专项、产学研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卫星导航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可是,在众多赞誉面前,李玉柏更愿意回归到教师的角色上。在他眼里,教师不仅要担当传授知识的角色,更要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引导者。“如今,成电进入了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校行列,开启了新的征程,这对每一个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们都应该是研究者,这里不只是着眼于科研学术,更重要的是要把教学工作也当成学术来做。我们不仅仅是上课的‘教书匠’,更是钻研如何教好书、如何培养优秀人才的‘研究者’!”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李玉柏最喜欢面对的还是学生。“每次一走进教室,站上讲台,老师的天性自然就展露出来了,马上就会变成满血复活的状态。”

  怀着对学生不变的爱与深情,他提出了自己对同学们的殷切希望。“我最想看到你们不断展示出年轻人的活力、冲劲与激情,展示出对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强烈需求,对未来梦想的强烈探求。希望你们突破内心的障碍,主动和名师、大咖们交流,突破内心的格局,开拓视野,志存高远。”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