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量子信息学术沙龙
文: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来源: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时间:2017-11-27 5671

  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量子信息学术沙龙活动,特别邀请李沫博士和邓光伟博士来校与师生开展量子认证和量子计算方面的学术交流,欢迎师生参与。具体安排如下:

  一、时 间:2017年11月29日(周三)14:00-15:30

  二、地 点: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通信楼725

  三、讲座安排

  报告一:

  主 题:量子认证及量子惯性传感的原理、进展及关键技术

  主讲人介绍:

  李沫,女,1982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与光电融合微系统技术、激光及光电子技术。当前为中物院微系统与太赫兹研究中心微系统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担任科工局基础科研科学挑战专题重点领域三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仿真学会集成微系统建模与仿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承担科学挑战专题、十三五预研重大项目、十二五预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物院院长基金等课题近十项,发表文章二十余篇,申请专利三十余项。

  报告摘要:

  本报告将主要对量子认证及量子惯性传感的基本原理、主要进展以及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和讨论。基于物理不可克隆函数的量子认证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身份认证方法,采用物理不可克隆函数实体作为认证钥匙,结合量子特性实现对身份合法性的识别,不依赖于无法证明安全性的数学算法和数学密码,认证的安全性由量子物理理论保证,在使用时不需要产生、发送和存储密钥,可以保证“绝对安全”的身份合法性认证,在众多重要场景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量子惯性传感,特别是基于冷原子物质波干涉的惯性传感的精度、灵敏度比传感惯性传感技术高数个量级,被称为“终极惯性传感技术”。当前的冷原子量子惯性传感研究大多还基于自由空间,不适用于对体积、重量有较高应用需求的场合。将基于微系统技术的原子芯片应用于量子惯性传感,在大大简化实验装置的同时还能够缩短超冷原子的制备时间,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报告二:

  主 题:半导体量子点相干性计算

  主讲人介绍:

  邓光伟,男,1987年生,博士,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半导体量子点器件可扩展架构的研究,主要包括半导体量子点和超导微波腔以及纳米机械振子等体系的耦合,例如实现超导腔和量子比特耦合,两电荷量子比特的长程耦合,以及两个机械振子的强耦合等。2016年7月至今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现为我校“校百人”。先后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航科技CASC研究生一等奖学金”“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杰出研究生奖”“王大珩光学奖学生奖”“牛津仪器明日之星奖”等奖励,并受自然科学基金委邀请,代表中国博士参加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作为学术骨干参与科技部973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B等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在Science Advances, Nano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anoscal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报告摘要:

  量子计算要求量子比特可以保持相干性地扩展,半导体量子点被认为是可能实现量子计算的载体之一。长期以来,量子点的相干扩展都是一个重要的难题和挑战。我们借鉴超导量子计算的基本构架,设计并制备了量子点和超导微波谐振腔的耦合结构,实验上测量到了超导微波腔和石墨烯双量子点的色散耦合。更进一步地,实验上探索了两个双量子点量子比特通过超导微波腔的耦合情况,测量到了量子噪声关联谱,为长程的量子点相干耦合和操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还探索了利用纳米谐振器来耦合量子点的可能性。在实验上实现了谐振器和量子点的强耦合,两串联谐振器的强耦合,以及利用量子点测量了声子的相干拉比振荡。这些实验为进一步在量子区间实现声子的量子信息传递提供了可能。

  四、主办单位: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2017年11月27日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