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教育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以应用型高校之“芯”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文:张远秀 来源:中山学院 时间:2017-11-13 5623

  高校名片:伶仃洋畔,伟人故里,苍苍莲峰,承载着一座城市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希望与梦想。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名城”中山市与“名校”电子科技大学(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合作共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任双理事长。2016年,成为广东省首批“省市共建”和“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动工、深中通道动工、深茂铁路动工……近年来,地处珠三角洲经济腹地的中山市迎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作为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一直是中山市重要的城市精神之一。《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中山打造成为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创新”被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作为广东省“省市共建”和“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应如何作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省市共建总体规划(2017年~2020年)》中明确回应了这个问题:要以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宗旨,集中优势资源,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创新”和“应用”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词。

  推进学科建设 强化“芯”能源

  2016年,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建设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被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建设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学科建设水平走在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借“省市共建”的东风,学校明确了“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为基础,以理工类学科为重点,人文管理类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以学科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努力使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打造科研创新平台 激发“芯”能量

  2017年11月,全国渔船用液化天然气燃料存储装置技术条件标准编制工作会议暨中国清洁能源渔船科技创新产业联盟筹备会在中山召开。会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科研团队协助中山市蓝水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编制和制定“自控与安保系统国家标准”。

  去年1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智能设备与物联网技术研发团队与中山市蓝水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项目合作开发协议。“合作开发一年时间里,我们已经为蓝水公司研发了‘LNG安保控制柜’‘清洁LNG能源’等产品,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实际效益。”项目组负责人、该校教师孟庆元说。“与孟老师的团队合作非常愉快,他们科研能力强、工作扎实、研发效率高。未来两年内将为我们带来千万元以上经济效益。”蓝水公司总经理杨宇楠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科研团队竖起大拇指。

  像孟庆元老师这样与企业深度合作为企业迅速带来经济效益的案例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不断涌现:材料与食品学院瞿晓岳副教授领导的研发团队在纳米镜面片状材料等领域成功开发了世界范围行业首创的新产品和新技术5项,其中2项已经产业化,研发成功镭射铝浆颜料(为国内首个,世界第二个),该产品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已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计算机学院杨亮老师带领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与控制团队与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研发项目已获得2项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且获得2项中山市重大专项,已为企业带来近4000万元的经济效益。机电工程学院李博副教授的研发团队结合中山市智能制造产业技术需求,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6项,为企业实施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兼智能设备与物联网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邓春健教授说:“我校很大一部分教师具有良好的技术攻关能力,但产品产业化、市场化能力欠缺。而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虽具有市场化和产业化能力,但缺乏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人才,一旦我们整合人才资源,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就能产生 ‘1+1>2’的效果。”他带领的团队与合作企业已经获得了7项市科技进步奖、4项成果通过鉴定(2项成果国内领先,2项成果国内先进)。

  上述成绩的取得,都与中山市新兴科技研发机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就是于2015年12月揭牌的“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产研院”)。产研院作为中山市的重点项目,由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主导建设,是学校扎根地方,以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作为学校各科研团队和重大项目的载体,产研院集产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五大功能为一体,正逐步汇聚各方高端人才,实现校政企资源融合和共赢,切实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成立一年多来,产研院已与4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引入企业科研项目30多项,为合作企业带来近亿元的新增产值。

  今年,产研院组建了“中山市智能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的广东省基因与蛋白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省市级认定。已有3个教师团队携科研成果、专利等在产研院注册了公司。“在协同创新中心这个校企研发大平台上,我们将与企业共创更多高级别的工程中心,学校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将更强,做出的贡献将更大!”产研院常务副院长王悦辉教授自信地说。

  据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早在2012年就利用“名城”+“名校”的独特机制优势汇聚资源,引进建成了“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及省级研究平台,近年来逐步建成中山市经济研究院、中山市制度创新研究院、中山市社会发展研究院等7个市级科研平台和区域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所等多个校级研究平台,科研创新与智库作用同步增辉。

  贯彻“人才强校”战略 提升“芯”动力

  提升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核心在于人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一是大力“外引”,借助中山市良好的产业发展背景和政策优势,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筑巢引凤;二是大力“内培”,实施新教师成长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计划、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等政策,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比重;三是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及激励体系。通过多年建设,学校已建成一支高水平的自有师资队伍,涌现出一批中山市优秀拔尖人才。同时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及客座教授。

  学校结合中山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整合优质资源,创新科研人才组织机制,融合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优势,培育了2个市级创新型团队和15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了一支由53人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智能检测与控制团队、嵌入式系统团队、食品安全团队、社会发展研究团队、经济研究等团队不断发展壮大。

  以科研带动人才培养 催生“芯”生命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徐建华院长说:“学校定位和目标是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两大使命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注重以科研带动人才培养,凸显和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

  该校电子信息学院2013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王卡跟随孟庆元老师做项目1年,完成了江门市质监站、安监站的ERP系统开发、“建筑行业移动送检”APP系统等项目,大四上学期,他拿着自己的项目到深圳企业应聘,毫不费力就得到起薪7500元的工作。材料与食品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3级学生廖龙从大二开始进入李梅教授的课题组学习,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其课题“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气单胞菌毒力基因的研究”在“广东省攀登计划”中取得佳绩,今年他以复试专业首名的成绩考取了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5级学生周佳宇跟随石建国、刘伟老师参与中山市美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小家电设计项目,独立完成了2款电热水壶和1款咖啡机的控制器开发,成果在广交会获得了不少订单。

  学校一直以“实践+创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教育”的“三阶段培养、多路径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全过程、阶梯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及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成绩位居广东省同类高校前列。此外,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作为广东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以创业带动就业,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广东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成立了创业种子基金,建有高标准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近五年来成功孵化学生创业企业48家,涌现出一批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和“广东省创业先进个人”等青年创业楷模。

  在卓有成效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目前,学校已开展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一批教师作为导师在电子科技大学招收研究生;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落户学校,首批联合培养研究生已进驻学校开展研究工作。

  报道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1/06/content_488338.htm?div=-1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