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四会】看,这群把教学当艺术的人!
——记《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教师群体
文:新闻中心 图:尘摄影工作室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7-04-23 6464

  教学,充满艺术的魅力、科学的力量、育人的圣洁,成电的老师们以深厚的责任感和育人情怀培养着优秀的学子。《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教师群体是成电教师的一部分,目前已有62位教师倾情加入。

  短短半年多,老师们不仅积极完成“小班化”“2016级全覆盖”的“艰巨任务”,而且他们凭借自己的人文学识、教学能力把“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的特色进行了深入诠释,牢牢抓住了青春学子的心。

  “每位成电老师都有深爱学生的心,希望更多的老师加入我们!”课程组老师们发出这样的心声。

bbb7cba637d469851eecf0a90f2fa398.jpg

创新:“点”上的火花,“面”上的流光

  “中国在明清时代GDP领先世界,为什么后来科技水平和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面对学生们提出的颇有水平的问题,李智超副教授积极引导他们打开视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的发展。

  在他这门《文明演化与现代世界的形成》的课堂上,李智超的幽默与学院派魅力让学生俯仰皆拾。“我们来看看,pig和pork的差别是很大的。”李智超随口举的一个例子让同学们聚精会神,等待下一个“包袱”。“我想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让大家认识到人类的微观行为也会影响文明的进程。”李智超说。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博士认为多元史观的阅读,可能会提供一个锻炼思维和观点交锋的平台。

  柴俊武教授“脑洞大开”,与美国名校的教授进行课程合作。在这个大胆的课程设计中,中美两国学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经济领域的“实验”。

  如果说,每个老师的课堂创新是一个个“点”,像伸向苍茫宇宙的枝桠,那么整个《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就是一个“面”,像一株茂盛的创新之树。正是老师们的集体智慧碰撞,为课程注入了丰沛的创新之力。

  以“新四会”为培养重心,充分挖掘全校教师的人文智慧,在《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这样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大课堂上各展所长,实现“全覆盖”“小班化”的人文滋养,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

  老师们把“面”上的创新发扬,他们为学生打开了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流光溢彩的世界,让同学们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把“听、说、读、写”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大量阅读人类文明经典论著,鼓励大家进行观点展示与深度讨论。课后,他们还将指导同学们写作出具有较高水平的论文。“希望他们形成较为成熟开阔的思维体系!”老师们说。

  “从四个板块进行课程划分:一是‘远镜头’文明史、科技史,二是文本精读,三是交叉学科,四是支线线索,独特角度的话题。”李杰副教授说。对于课程创新的整体推进,老师们积极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如何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和人类科技发展史”三大主线下对课程进行统筹,老师都积极发表意见。周劲松副教授认为,在人类文明史、科技史的大主题下,对众多课程进行研讨和整合,结合老师们的优势,形成特色,弥补短板,形成“漂亮完善的网状结构”。

  李滚副教授已在“主线”探索中走出了第一步。他对世界科技发展史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进行了梳理,其中世界科技发展史就包括古代科学文化、近代科学技术、现代自然科学、当代高科技等几个部分。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主线”建设会积累葱茏丰富的内容,引领整个课程,“呈现”在成电学子面前。

cf1dd108b9277e565932be9260144c57.jpg

盛宴:经典如珍馐,滋养青春

  “从江南到漠北,从江湖到庙堂,金庸的小说以武林为炉,以历史、文化、感情、技击为材料,烹制出一道道风味十足的大菜。”微固学院的刘钰副教授讲解《金庸小说中的江湖》,娓娓道来一个金戈铁马、大开大合、热血儿女的江湖。

  在《挪威的森林》赏析课上,外国语学院王倩老师给同学们放了一首歌Dear heart,接着问大家这首歌出现在书里的哪一章节哪一页?“村上春树写出了生活在后工业时代中的整个迷茫的一代。”王倩说,她带领同学们去领会“村上文笔的简洁、美丽,意蕴深长,还有故事里求而不得的美感。”她在引导同学们写论文时特别要求要有个人独立的思维。

  政管学院的杨菁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的是别开生面的《民国时期国家与社会的权利角逐》,她从“成都老茶馆”这个小的角度入手,引导大家阅读国家社会关系和成都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政治学和历史学著作,解读国家和社会两大秩序如何破坏与重构民国城市。

  “领导者不是天生的,也并不神秘,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你具备了一定的领导力而且懂得如何运用它,你就有机会成为一名真正的领导者。”经管学院刘文彬副教授悉心传授《领导力: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他着眼于科研中的合作和领导力,强调了科学与技术的差异以及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性。刘文彬与同学们分享了“我们应该着力提升哪些领导力以及如何提升这些领导力,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甚至卓越的领导者”。

  胡腾老师讲授《启蒙:古典自然法经典选读》,语言风趣,又颇具理性思辨色彩。同学们跟随他领略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博登海默的智慧。许文骊副教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让同学们阅读心理类、宗教类经典书籍,思考生命,探索自我。李滚副教授的《水清沙鸣草青青——中国艺术的精神》像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山水画,让人体会美的享受……

  62位老师,62门课程,呈现出人类文明中的“佳肴珍馐”。同学们流连忘返,时而“大快朵颐”,时而“浅斟低唱”。

bc282697c8fd3399f5d84218ecf1b2fb.jpg

情怀:老中青三代的“爱生”故事

  “大家来想想古代的美文如何来表达的?”通过对《弹歌》《诗经·褰裳》《尚书·汤誓》及《九歌·国殇》的精妙讲解,高正平教授将良好表达能力的要求娓娓道来:“概括,简洁,精炼……”

  高老师虽已年逾花甲,但是他声音清晰洪亮,讲课生动活泼,十分有趣。在他的心目中,学生们就像他的孩子一样。能在花甲之年为“孩子们”的培养出力,高正平觉得十分有价值。他的课其实并不轻松,周一晚上和周日上午,他都放弃休息时间,风雨无阻地来上课。

  高正平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与自身的经历有关。他自小对文史哲感兴趣,数十年来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功底。他还曾经参加国四川日报社的理论编辑招聘考试,战胜众多文史哲专业毕业的高手,取得第一名。这样的经历让他在理工科的专业课上更擅于表达,将艰深的课程讲解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高正平以自己的经历引导学生,不要做梁思成所说的“半个人”。文理兼通,才能走得更远。

  在《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的课程组里,人才荟萃,大家都以“人才培养”为使命走到了一起,探索,思考,创新,奉献。

  “本学期开课前,我都焦虑得睡不好。”经管学院的彭岷副教授坦言,这是多年从事教学工作以来的第一次。他想尝试在《西方美术史与现代设计》这门课上“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组织”。彭岷坦言,这是一个挑战,但他愿意为学生去做这样“绞尽脑汁”的尝试。在课堂上,彭岷对学生更多的是鼓励:“真正的阅读要沉下去,静下心来,领悟思想的美丽。”

  《致敬改变世界的经济学家》是锁利铭教授在《人类文明经典赏析》中开设的课程。他被同学们昵称为“锁哥”,拥有众多粉丝。课下,“锁哥”是摇滚青年,一首《海阔天空》唱得荡气回肠,让大家“膜拜”;课上,他是严谨又幽默的学者,带领同学们领略知识的海洋。锁利铭说:“老师对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而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超越自己。”

  课程组里,这样对学生、事业的真挚情感默默地流淌,相互激荡。张鹰教授、高正平教授、祝小宁教授等资深教师们勇于挑战自我,做出表率示范;杨宏春教授、陈绍刚教授等中年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学养,为学生奉献精彩;周涛教授等青年老师与学生们“青春碰撞”,受到学生们的喜爱。特别是有近20名理工科老师加入了课程组。他们以深厚的人文造诣为同学们树立了典范。

  “在组建课程教师队伍时我们感到很忐忑、很担忧,但是老师们积极回应和热情支持。”作为课程筹备组的成员,杨菁教授感受到了老师们对学校人才培养这一重点工作的重视和热忱。她说,“让我们非常意外和感动的是,当我们按着草拟的名单挨个走访老师们的时候,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设计受到了几乎每位老师的高度认可,大家都非常愿意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这份情怀一直延续着,延续着。上学期,老师们大多在晚上或周末上课。尽管如此,老师们并不觉得疲惫,课后还在课程组的微信群里“打卡”,讲述课程情况和思考。其他老师也会热情地回应,探讨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开阔学生视野。微信群总会到晚上一两点才“关门打烊”。

  每一次的课程研讨都是一次漫长而有价值、有趣味的探讨。大家就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深入交流。半年来,他们已进行了五次课程研讨。最近的一次足足开了四个小时,老师们仍然意犹未尽。在八点多回沙河校区的校车上,大家还兴致勃勃地探讨着。“我们要把最好的课堂呈现给学生,这是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和最好的礼物!”

  “成电老师是不计算个人得失,挚爱三尺讲台,对教书育人有着深沉情怀与理想的优秀教师。他们对学校有着真切的热爱,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怀着深切的认同,给予一方舞台,老师们愿意为学生、为学校尽心献力。”杨菁在“两代会”闭幕式上做主题发言时深情地说。她认为“有学生们的热烈希望和这群优秀教师的不断探索,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将这项教学改革做精、做实。”

团队:“多线并进”,精彩加倍

  “老师,这是写给您的。第一次看您的慕课,就喜欢上您的讲学了。我会好好和您学习。谢谢您给我们带来这样美好的旅程。”在邹涛副教授的慕课《外国文学经典选读与现实观照》后,许多学生留言。

  邹涛等老师积极推进着《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慕课群建设,同时也身体力行地让“线上线下”互动结合起来,让课程更生动丰富。在她给同事们的“邀请函”中,邹涛这样写道:“每位光芒四射的同仁,众多师生迫切期待能把您的精彩授课录下来,以方便大家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向您学习,使您的光芒照射更多人。那么,让我们一起撸起袖子来做慕课吧!”

  建设慕课群是课程延伸的三大课外教学活动之一。老师们还构建“1+1”课程平台,打造阅读经典的“悦读荟”活动,形成1门课程延伸出1个读书会。“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实现课内课外互动补充,提高学生的听、读和说的能力。”活动的组织者张维莎老师说。她很开心的是,从5月开始,每周一次的“悦读荟”就要和师生们见面了。“每月设置不同主题,课程组老师自行分组,围绕主题轮流主持主讲。”

  李滚副教授最近正在筹划课程期刊,他为期刊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银杏叶”。“我们要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和原创作品,提高‘写’的能力。”

  这群对教学充满虔诚的老师们在人才培养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努力把《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打造成“艺术精品”。

  “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同学们了解从历史中走来,世界体系中当今中国的位置,以及中国未来将走向何方。”杨菁说出了老师们共同的心声。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