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年终专稿】努力培养精英人才 改革举措加速落地
文:王晓刚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7-02-04 9694

  2016年是继往开来的甲子年,也是“十三五”的开局年。这一年,我校人才培养的各项改革举措按照预定部署加速落地,亮点纷呈:

  ——这一年,我校本科生源质量再创新高,全校理科新生录取平均分高出重点线110分以上;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超过60%,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超过15%,均创最好水平。

  ——这一年,我校启动实施“卓越教学计划”,60多位“国字号”杰出人才为本科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学科前沿课”等研究型课程。

  ——这一年,我校新增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使我校此类平台的总数在信息领域居全国首位。

  ——这一年,我校首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圆满举办,人文与科学教育实现深度融合;研究生在《先进材料》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实现持续增长。

  ——这一年,学校承办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并捧得大赛最高奖“冠军杯”;成电学子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2项金奖。

  ……

  新甲子辉煌,始于足下,2016年是迈向未来的起点。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本科招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招生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全局性工作。”为了实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宏愿,过去一年,各学院的专家、教授、学生志愿者等分赴全国各地讲好“成电故事”,让成电成为万千学子内心仰望的求学、治学之地。

57a1d0bb4a25609ae9d51dcfeadb9c59.jpg

ab60576197134d62ed630df6d037d80a.jpg

  这一年,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录取4947人,全校平均分高出重点线分数比去年提升了18分,达到111.9分,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全校平均分连续七年增长。我校在大部分省份的提档线均有明显提升,提档线高出重点线在100分以上的省份达到了20个,比去年多出8个,比前年多出14个;提档线高出重点线在70分以下的省份则由2013年的17个减少到2016年的3个,比去年减少4个。我校录取最低分高重点线差值比去年提升的省份共计27个,占所有招生省份的87%;录取最高分高重点线差值比去年提升的省份共计25个,占所有招生省份的81%;录取平均分高重点线差值比去年提升的省份共计27个,占所有招生省份的87%。

344e9e7298fcb370c73a75dab29937d5.jpg

be8f6ca5d34235f06fbec8b72f022c20.jpg

  在2016年招生工作总结暨研讨会上,李言荣校长表示,在过去一年里,各单位在本科招生工作中坚持“全校一盘棋”,进行了良好的组织协调,充分发动了专家、教授、学生志愿者等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教职员工关注、支持本科招生工作,一起努力实现学校“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心愿。

“新四会”引领育人新实践

具有成电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大力推进本科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是我校“三大行动计划”之一。其中,“新四会”能力培养是提高理工科学生领导力的核心内容。2016年10月31日,致力于培养学生“新四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核心通识课程“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正式开课。

  该课程通过对人类文明经典论著的强化阅读、深入讨论和规范写作等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写作习惯,提升学生人文基础素养,实现了2016级新生的人文教育小班教学全覆盖。

ca4eec148379eb870143e30c6cb65d33.jpg

8aa0073bc609c7a13adfe0c56fd3b7e9.jpg

6078e41482f74c818668df3c7b78701d.jpg

  目前,以“新四会”能力培养为重点,我校已基本形成了由“文史哲学与文化传承”“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工程教育与实践创新”“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创新创业教育”六大模块的60余门课程组成的核心通识课程体系。

  同时,学校积极引进校外名师和专家,拓展通识教育资源;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具有成电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使“新四会”能力培养贯穿四年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人文素养的积淀以及思辨素养、思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f1ba3e44912e93528a8ddf17e9de1032.jpg

  我校还积极适应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求,立足学校精英人才培养定位,以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途径,高度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阅读写作、表达沟通、思辨与领导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深入研讨、反复论证,出台了《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指导意见》,构建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融合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深化本科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是我校“十三五”本科人才培养规划中提出的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实施的一种“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

be2fb91b1c695e4d19778cb6c9decffe.jpg

  过去一年,我校“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全面落实,推进交叉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该计划面向“互联网+”时代要求和国家战略需求,以学院为依托,以专业融合为方法,通过构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金融、能源、大数据等多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具有扎实的“互联网+”核心知识与能力的复合交叉型精英人才。

  2016年9月该计划正式实施,首届实验班招生102名,其中按“互联网+”统一招生31名,从各参与学院选拔学生71名。首批“互联网+”专业领域为智慧物联、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益民服务、大数据处理、智慧能源等。

  同时,我校也启动了第二批院级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计划,目前已有19个学院纳入该计划。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建设,学校精英人才培养、特殊培养取得实效,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成效突出。

  第二届“暑期学校—国际学堂”在2016年暑假期间圆满举办,邀请了11个国家的28位非华裔教授开设29门课程。共邀请到包括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莱斯大学等的1位院士、27位教授开设了《纳米技术》、《图形化材料电动力学》等专业课程,《大脑与语言》、《科技论文写作》等通识课程,1095位本科生获得了学分和结业证书。

  学校还努力拓展资源,加强了本科生的国际校际交流学习。据了解,2016年我校本科生参加短期交流学习项目的人数1777人,长期项目680人(其中可获国外高校学位的学生有105人)。

实施“卓越教学计划”

构建精英人才培养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2016年,学校实施“卓越教学计划”,通过建设“以学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体系,发动和吸引高水平教师开设研究型课程,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术志趣与探索精神,加强学生的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提升了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卓越教学计划一方面适应现代工程科技和信息技术发展对工科人才提出的要求,同时解决我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短板,培养学生思辨表达和组织交往的领导能力、知识综合和技术集成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国际化素质等。

2ce38d8ec03f904732232e4421343e55.jpg

07c7dae60584ec642c6b62bee08bc6cf.jpg

a3948b55f95990dc141ac5d3d6c96edc.jpg

  目前,学校已建设新生研讨课38门、学科前沿课75门、探究式小班教学课程93门,立项MOOC课程138门、挑战性实验课程35门,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术志趣与探索精神,加强学生的跨学科、跨领域学习能力。

  其中,MOOC课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已在教育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课21门,累计学习人数近50万人次,深受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欢迎。目前,我校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课门数名列全国第六,在业界同行与社会公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已经逐步形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先发优势。学校也成为中国教育学会与“中国大学MOOC”平台共建的首批“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合作建设单位。

新增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

为精英人才培养提供强大支撑

  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建立健全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结构完善、管理运行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及其管理新体制机制,对于促进学校发展,保障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理工科大学而言,实验室建设尤为重要。

597b0824e24a403875d60a7669c1e4cd.jpg

aeacd8054fae3ecabf07d4ffa9eb6637.jpg

  2016年,教育部发文公布了2015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我校申报的“光电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机电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双双入选,是为数不多的同时获批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的高校。

  至此,我校共建成了9个面向全校的基础实验中心和20个面向各专业的专业实验中心,以及8个校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其中,有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校也成为在电子信息领域获批数量最多的高校。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为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充分保障。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强化基础、整合专业、显示水平、彰显特色”的思路,构建并不断完善“四梯度”实验室平台体系。这种架构体系,为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个“一流”和四个“结合”

创建全国网络育人示范基地

  2016年5月3日,教育部网站以《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助力学生工作》为题,报道了我校利用大数据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相关工作。2016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第11版刊登了题为《运用大数据助力学生管理服务精准化》的文章,详细介绍了我校运用大数据服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经验。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节目报道了我校利用自身学科优势,采集新生大数据,精准开展学生资助工作.jpg

  构建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尤其是学生管理服务的精准化提供实证数据和科学决策支撑,这是我校“网络育人”的一个真实写照。过去一年,我校瞄准三个“一流”,坚持四方面“结合”,在推进“网络育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

  所谓三个“一流”,即构建全国“一流”的精准化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筹建全国“一流”的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创建全国“一流”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所谓四方面“结合”,是指坚持网络文化活动系统化开展与全员化参与相“结合”、坚持网络文化内容导向与思想引领相“结合”、坚持网络文化作品立足校园与走向社会相“结合”、坚持网络文化建设校内主导与校外多元合作相“结合”。

  其中,在构建全国“一流”的精准化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方面,我校已初步构建起了一套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应用服务的完整体系,建成学生数据中心,完成150多类、2亿多条学生数据的整体迁移;研发舆情监控、成电智讯、智慧助学金评定、党员大数据分析系统等系列大数据应用产品,广泛应用于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依托面聊平台,开发迎新报道、毕业生离校、荣誉勋章、优班答辩、会议签到等系统,为师生校园生活提供13项定制服务。

创新创业“创”出成电学子风采

  2016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创出风采、创出水平、创出实效。学校承办“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接待来自全国500余所高校6000余名参赛师生和美国、德国、法国等7个海外代表团,参与投融资机构、孵化园区和企业300余家,联合成都市政府举办“创青春·菁蓉汇”专场和“移动互联网主题沙龙”等活动,联合包商银行、启迪之星和学校产业处共同举办“电子科技大学第六届创新创业周”,参与校友、企业家、学生近万人次。

c57bf4db3c534cefda5937d7135eed52.jpg

dae3cb1708446a8438f0ec4b22a09c92.jpg

ca389dbd223bee1a9e607239eaa65d90.jpg

05394e011c1e762a960970cf4cc338d4.jpg

  2016年11月16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从“天宫二号”录制视频向“创青春”大赛发来贺电;11月17日,国内校企合作的首家众创空间在我校清水河校区举行落成仪式,占地1.6万平方米;11月19日,“创青春”大赛圆满闭幕,我校选送的6支参赛队全部获得金奖,并以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捧得赛事最高奖项——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杯”。

  2016年,我校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项金奖和1项集体奖;学生创业团队融资达9265余万元,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全年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BBC、朝日新闻、联合早报等海内外媒体报道30余次。

  这一系列“大事记”是我校创新创业如火如荼的真实写照。我校也最终获评2016年全国高校典型经验高校(创业50强高校),并发起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创新创业俱乐部联盟”。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持续发力,2016年创新创业学院与教务处、经管学院等一起完成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整体架构的规划,初步形成了“素质公选课——核心通识课——辅修专业——双学位”覆盖全部本科生的分层递进式教育教学体系,并对课程、活动、辅导等多种教育类型进行资助,支持教师、辅导员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探索,并落实推进了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方向)辅修及二学位的培养方案,2016年春季学期正式在双校区开课,全面满足了各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诉求。

研究生教育探索改革新路径

  与本科生教育的锐意改革相辉映,我校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构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绩。2016年6月6日,首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在清水河校区开幕,此举是我校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大举措。

a56d85c489d2bbb2ba36e6792689984f.jpg

  从“风险社会”“金融创新”“社会变迁”“文化交流”到“核心价值”……首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集中开展高水平讲座、高水平课程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以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和拓宽国际学术视野为目标,吸引师生广泛参与,把“学术交流月”变成了人文与科学交相辉映的“学术盛宴”。据介绍,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创。

e6d053e37e5818f77545017efcca6497.jpg

6372bb49ff0772e93a9461b00374b6f9.jpg

  据统计,此次“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开设课程64门,其中国际国内高水平课程30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22门、高水平企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12门;邀请了94位专家,其中32位国外专家、62位国内专家(含29位校内专家);举办63场专题讲座,邀请了51位专家,其中24位国外专家、27位国内专家(含3位校内专家)。选课人次达7000余人次,研一学生人均选课2.17门次。

  在广泛听取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以及广大师生的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生院结合学校《研究生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紧扣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设计了“高水平学术专题讲座”模块、“国际国内高水平课程”模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高水平企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模块等五大专题模块,并制定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详细实施方案。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廖云教授表示,“要培养引领未来学术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领军人才,就必须将人文与科学深度融合,而不是仅仅把人文教育当做一种锦上添花的点缀。首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再是简单的、量的增减,而是深刻的、质的变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成电学子收获满满、硕果累累

  2016,是改革年,也是收获年。过去一年,我校实施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取得实效,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成效突出。据统计,2016年,我校本科生发表或录用论文133篇(第一、二作者106篇),其中SCI论文57篇(第一、二作者3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和EI论文33篇(第一、二作者28篇)。本科生本年度申请发明专利55项。

  在重要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我校学子继续保持优异成绩: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获得大赛唯一最高奖特等奖,同时获3项全国一等奖,5项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4项全国一等奖,6项全国二等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RoboMasters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再次获得冠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获得亚洲区域赛冠军;国际基因工程大赛,iGEM软件队和实验队均获世界总决赛金牌;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获特等奖1项,全国一等奖1项。

  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博士生在《先进材料》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稳步提升,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研究生各类创新竞赛中屡获佳绩;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覆盖行业和区域明显拓展,2名硕士生荣获第三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荣誉称号。


编辑:罗莎  / 审核:张娜  / 发布:张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