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文与科学的深度融合:探索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路径
——我校首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纪实
文:王晓刚 图:逆光摄影 研究生院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6-12-05 8082

  我校首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自今年七月初闭幕已经有几个月了,但它引起的积极影响还在持续发酵。近日,研究生院正在全方位总结本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的经验,力图更好地将其打造成为培养“引领未来学术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领军人才”的常态化机制。

  从“风险社会”“金融创新”“社会变迁”“文化交流”到“核心价值”……首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将“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深度融合,集中开展高水平讲座、高水平课程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以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精神、人文修养和职业素养,拓宽国际学术视野的目标,吸引师生广泛参与,把“学术交流月”变成了人文与科学交相辉映的“学术盛宴”。据介绍,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创。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廖云教授表示,“要培养引领未来学术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领军人才,就必须将人文与科学深度融合,而不是仅仅把人文教育当做一种锦上添花的点缀。首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再是简单的、量的增减,而是深刻的、质的变化。”

深化改革:致力培养“领军人才”

  2016年6月6日的开幕式,是“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的正式亮相。来自北京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深圳市海思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学、企业等单位的几十位学者专家以及广大师生共同见证了它的诞生。

kaimushi.jpg

6月6日,首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在清水河校区开幕

  副校长胡皓全在开幕式上表示,举行“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既是落实教育部关于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要求,也是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长期以来,我校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基础方面十分扎实,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但在综合素质方面有待提高。因此,我校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努力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而“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正是学校研究生培养体系重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胡皓全.jpg

副校长胡皓全在开幕式上致辞

  按照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我校研究生教育要“培养一批引领未来学术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才”,以创新驱动、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研究生教育“三结合”培养全覆盖为抓手。所谓“三结合”,即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增强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科学与人文培养相结合,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

  2016年5月17日上午,学校在清水河校区召开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研讨了“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相关事宜,并正式同意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纳入2016年研究生培养方案。廖云教授指出,这对加快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升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协调:推动“交流月”切实落地

  时光回到2016年1月19日。这一天,研究生院下发《关于积极做好2016年“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安排的通知》,正式开始了“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的筹备工作。

  作为整个活动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中枢,如何规划“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的活动内容是研究生院首先需要解决的全局性问题。

  在广泛听取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以及广大师生的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生院结合学校《研究生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紧扣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设计了五大专题模块:

  ——“高水平学术专题讲座”模块,邀请海内外大师、名家进校举办学术前沿、人文素质等专题讲座;

  ——“国际国内高水平课程”模块,邀请海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开设高水平专业课程,国际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主要包含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系统性知识,如哲学简史、科技史、金融管理、专利与知识产权、协调与沟通、国际商务、跨文化交流、健康教育等;

  ——“高水平企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模块,邀请业界资深专家、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优秀校友等各行各业杰出人才,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研究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模块,主要包括举办全国性研究生暑期学校、夏令营、高水平科技竞赛等。

  为进一步落实相关工作,研究生院要求各学院在4月底确定所有讲座和课程的具体情况,并制定了详细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方案。同时,研究生院召集政管学院、经管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的主要承担学院的相关负责人举行协调会议,制定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详细实施方案。

  5月17日上午,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决定,从2016年起将每年6月设立为“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并同意在2016年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必修环节增加“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1个学分要求。作为配套措施,研究生院还规定:全日制研究生第二学期的课程将统一调整为第15周结束。

  为进一步帮助全日制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研究生院还要求所有全日制一年级硕士研究生(MBA、MPA除外)不论是否已达到培养方案的学分要求,均须在首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期间参加至少两次学术讲座且至少选修一门课程,并获得至少1个学分。

学院发力:各显神通邀请名师大咖

  “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得到了各学院的积极响应。各学院纷纷通过自己的合作关系邀请名师大咖来校做报告或开设课程,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大餐。

  电工学院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11人(其中,IEEE Fellow1人,H指数37;还有3人H指数均大于10),开设高水平国际课程1门、高水平企业课程2门、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4场。

DSC04279.JPG

IEEE Fellow、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Dominic K.C Ho教授做学术报告

  物电学院开设了1门国际国内高水平课程、1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举办1次国际会议(含14场高水平学术专题讲座),邀请了美国工程院院士、芝加哥大学Maryellen L.Giger教授,中科院院士、美国弗罗里达大学终身教授谭蔚泓教授等14位教授来校分享学术研究成果,在学术报告数量上创下了新纪录。

  通信学院、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数学学院、能源学院、资环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电科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等,都邀请了各自领域的知名学者来校,为高水平讲座贡献了力量。

  在沙河校区,微固学院、光电学院、信软学院、医学院、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通信学院、电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数学学院、经管学院、政管学院等,也安排了充足的学术讲座,确保沙河校区师生也能共享“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的学术盛宴。

  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方面,经管学院、政管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艺术中心等承担了重头任务,课程涉及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数理金融与文艺、英国当代政治与社会变迁、沟通的艺术、文化与创意产业、跨文化交流、外国文学欣赏、生态哲学、婚姻爱情、科学本性与人文精神等丰富的内容。

  其中,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举行了2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分别邀请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作题为“如何看待西方价值观”的学术讲座,邀请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知名专家、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伯海教授作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论析”学术讲座,并开设了3门素质教育文化课程。

  可喜的是,物电学院、光电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等理工科学院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方面也开始扮演越来越活跃的角色。物电学院邀请电子信息领域著名教育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梁昌洪教授主讲“科学精神与数学方法”;计算机学院邀请IEEE Member秦科博士鉴赏《红楼梦》,航空航天学院李滚副教授讲解翰墨山水,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视角关照人的内心世界……

DSC_1457.JPG

中国当代电子信息领域著名教育家、国家首届教学名师梁昌洪教授讲解“科学的精神与数学方法”

【资环学院】 Sima Bagheri (5).JPG

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Sima Bagheri 博士讲解“遥感与水质监测”

哈佛大学教授讲“人与书的故事” (4).JPG

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讲解“全球离散:重写文学史是否可能”

DSC04122.JPG

莫斯科国立大学Alexander Livshin 教授介绍俄罗斯的非盈利部门和慈善事业

  来自中电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国科海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译翻译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广东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长虹技术中心、华为成都研究所、飞思卡尔等企业、研究院所的企业家、工程师,也带来了丰富的创业经验和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教师创业的先锋人物、成都成电光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昆教授,携手长虹技术中心主任张恩阳等业界领袖人物共同开设了“通信与网络新技术及职业发展”课程。

  据统计,此次“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开设课程64门,其中国际国内高水平课程30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22门、高水平企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12门;邀请了94位专家,其中32位国外专家、62位国内专家(含29位校内专家);举办63场专题讲座,邀请了51位专家,其中24位国外专家、27位国内专家(含3位校内专家)。选课人次达7000余人次,研一学生人均选课2.17门次。

师生欢迎:“自助”选择意犹未尽

  学校搭建的良好平台以及丰富的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自助”选择的动力和可能。据了解,研究生院规定:每场高水平学术专题讲座约2学时,可计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学术报告次数,满10次即计1学分;国际高水平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高水平企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等,都本着“短而精”原则,一般为20学时计1学分。

  为了让更多研究生了解活动内容,研究生院携手各学院加强宣传力度,印制了《首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指南》向全校师生发放,并利用研究生微信公众号、学生QQ群等新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和推送。在活动过程中,研究生院还及时召开研究生、专家代表座谈会,介绍分享报告或选修课程的情况,并听取意见与建议。

  丰富精彩的活动内容,让听课的师生都大开眼界。梁昌洪教授带来为期三天的《科学的精神与数学思想》课程,旁征博引古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的生平经历及其科学思维方式,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研究生院也组织了部分青年教师和专家现场观摩,以期更好地切磋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梁教授独特的板书教学,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年轻教师都用PPT讲课,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很多书写时间,但也缺少了讲述知识时的灵活性。”计算机学院段贵多副教授听课后颇有感触地说,“梁教授的板书很有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十分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信息,让我发现板书教学的独特魅力。”

  段贵多说,“梁教授丰富的人文科学底蕴,也是现在的工科院校的师生所欠缺的,尤其是我们年轻教师要认真学习借鉴。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业务本领过硬是必须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绝不能忽视人文与科学素养。听了梁教授的课,我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深的认识。”

  课后,有的同学们仍觉意犹未尽,他们留言表示:“听梁教授现场授课,比观看他的网络视频教程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非常希望明年的今天梁教授能给大家细致讲解科学、哲学、人文、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更多精彩内容。”

DSC_1450.JPG

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提问

  “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结束后,研究生院分别在两校区举行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巡视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对我校首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的意见和建议。

  参加座谈的研究生代表建议,学校应引导、激励更多学生参加,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并让以后的更多学弟学妹们享受到更加丰富的“精神盛宴”;同时,希望学校进一步加大人文类讲座、课程的比例,在设置人文类课程之前可以吸纳参考学生的意见,形成学校和学生的互动关系,使人文类讲座和课程的设置更科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还应鼓励同学们更多地参与海外知名专家开设的高水平专业课程,尤其是要鼓励同学们跨专业选修,并要打好英文基础,主动与海外专家进行课堂交流。

  研究生院副院长兰中文教授表示,“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将实现常态化和长期化,希望各学院继续加强与知名专家的联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力争建设一批精品课程,更加丰富系列活动的内涵。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