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访】熊新翔:母校是我的情感寄托和力量之源
——专访我校1986级校友、博恩科技集团董事长熊新翔
文:王晓刚 图:邝俊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6-09-24 8763

  编者按:9月21日下午4:30,我校1986级校友、重庆博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熊新翔在母校60周年校庆之际,捐资10.3亿元设立“博恩教育发展基金”。捐赠仪式之前,校新闻中心专访了熊新翔校友:

13e3a645c9fad636c824c1e779d98c1a.jpg

对母校的魂牵梦绕是因为对哲学的刻骨铭心

  记者:学长您好,您这次为母校捐赠10.3亿元,是我校建校60年来接受的最大一笔捐赠。请问,电子科技大学为什么在您心目中具有这么重要的地位?

  熊新翔:电子科技大学的一草一木,我都很有感情。每当回想起大学生活,我都感觉很温暖。这并不是因为我曾经在大学阶段有多能干,或者是像其他人一样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而是因为我在电子科技大学爱上了哲学。我也很好奇,作为一个学习“半导体物理”的工科生,怎么会喜欢上哲学。现在回溯总结自己,我觉得可能我天性当中有这样一种特质,喜欢思考比较抽象的问题。

  那时候,沙河校区图书馆里的哲学类书刊并不多,总共大约200多本,每一本书都被我借阅过。有的是细嚼慢咽的,有的是囫囵吞枣的。虽然无法全部消化,但毕竟受益匪浅,“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以及中西方哲学史上的各种思想,当时都让我感到很着迷,甚至让我在思想上是十分煎熬和痛苦的。但大学四年的这种煎熬和痛苦,最终帮助我实现了思想的跨越,让我感到“豁然开朗”。现在越是回想,就越是觉得这段经历的宝贵和美好。所以,我一直觉得对母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近几年来,我通过和李言荣校长等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深入交流,对母校的接触和了解更多了,对母校在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我特别想在母校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因此,为母校捐款的想法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记者:您在电子科技大学的哲学领悟,对您之后的事业发展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呢?

  熊新翔:哲学对我的帮助很大。我现在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企业的投资管理。我发现,事业越是发展、事情越是复杂,就越需要哲学的思考和指引。早期的事业规模比较小,只要做事勤快一些,一个或几个专业的知识就足够了,但现在不行。尤其是在做比较大的决策或规划时,就越需要在“形而上”的层面进行思考,这些都离不开哲学。而正是在电子科技大学的四年,让我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穿过现在看未来。现在做企业管理,最核心的就是战略决策,是远见和洞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专业的支撑和哲学的指引。只有把握了规律,才能真正达到自由之境。

当今社会对“跨界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强

  记者:您当时学哲学,别人会觉得“不务正业”吗?

  熊新翔:大学期间打好专业基础是很重要的,但只有某个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某种程度上“不务正业”也是很必要的。我当初学习“半导体物理”,这是我此后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个入口,但哲学对我的帮助也越来越大。因此我觉得,“跨界”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理工科之间跨界,还要在理工和人文之间跨界,加强人文通识教育。

  李校长讲过,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就需要进行跨界培养,就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对此,我是十分认同的。这次我们设立“博恩教育发展基金”,主要的部分还是“博恩跨学科创新发展基金”,正是为了支持学校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博恩跨学科创新发展基金”将分10年(从2016年9月至2025年9月)执行。它将设立各种专项基金项目,用于支持电子科技大学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大数据以及产融结合、商业人才培养等多领域跨学科创新发展,其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引进一流师资、设立讲席教授、冠名教授岗位、聘用专职科研人员、建设专用物理空间、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等。

  我觉得,让理工科的学生兼学文科,障碍是比较小的,是具有可行性的。如果能够文理兼修,那是最好不过的。理科主要是和自然打交道,主要是为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找到事物的本源;文科和人打交道、和社会打交道,也是和自己的心灵打交道,通俗地说就是要“摆平自己”。

实现“绿色愿景”需要和母校紧密携手

  记者:电子科技大学的优势学科有很多,您为什么对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大数据以及产融结合、商业人才培养等多领域跨学科创新发展独有情钟呢?

  熊新翔:2015年2月份,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在各大视频网站播出,点击数超过2亿次,引发了全民大讨论。不止如此,今天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跟中国一样的问题,即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日益恶劣。因此,我们把目光转向环境保护等方面,既是公司的长远战略选择,也是我们对人类家园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以前我们集团主要有两大业务,其一是投资,其二是互联网金融。从2014年开始,我们开始密切关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今年我们刚好制定新的“五年计划”,所以我们把2016年定为集团的“绿色元年”。我们的愿景就是,“把世界上最顶尖的技术一网打尽,肩负造福人类的使命,在环境保护、土地改良、食品安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上100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十分需要和电子科技大学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相结合。我们认为,环境保护、土地改良、食品安全等是未来5-10年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产业方向,如果学校能在这个方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产学研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不仅对提升学校的世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我们深知,电子科技大学已经在这个方向有了很好的技术积累和综合优势,因此,我觉得这是我们和母校携手的重要战略共识。

  未来的5-10年,我们会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两个领域撬动几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的投资,以培育和助推这个产业的成长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技术难题,我们十分希望通过与母校的紧密合作,跨过这些沟沟壑壑。

  记者:与电子信息产业相比,环保产业目前相对比较“冷门”。从投资角度,您如何看待这种战略选择?

  熊新翔:做投资常常会遇到的一个词是“痛点”,所谓“痛点”就是商机,越“痛”越“刚需”。对于今天的中国和世界,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实在是太“痛”了。李克强总理谈及食品安全话题,用到了“零容忍”这个词。总理说,要以持续的努力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印度为例,流经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恒河已被列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因此,在我们看来,这个“冷门”领域,其实商机无限。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产业蛋糕将会很大,保守的估计是20万亿元。目前,我们已经在做产业布局,未来必将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阔市场。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