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成电人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寻找成电人】不忘初心:和成电一起成长的往昔岁月
文:网建办 图:网建办 来源:网建办 时间:2016-07-22 7383

  编者按:六十载星辰轮回,刻年轮沧桑;一甲子峥嵘岁月,谱桃李群芳。在电子科技大学60华诞来临之际,为汇聚校友力量,共忆母校往昔,传承成电精神,学校面向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开展“寻找成电人”大型网络主题活动。

  这是一次新老成电人之间最深情的对话,我们寻找那些最有情缘的成电人,讲述他们与成电特殊的缘分。今天,我们带您走近何文钦先生一家人的成电往事。

家庭简介:

  父 亲:何文钦——1959年到成电工作,曾任学校党委副书记;

  母 亲:杨树琛——1962年到成电工作,曾任六系办公室副主任、校办厂总支副书记等职;

  女 儿:何艾平——1977年考入成电七系雷达专业学习;

  外孙女:温 倩——1999年考入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外孙女婿:张 虎——1998年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

怀一颗建设初心:与成电结缘

  何家初到成电,是在57年前。

  那时,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百废待兴,同时也是国家布局和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时候。作为承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单位,成电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于1956年成立。

  1959年,时任重庆152厂厂长、党委书记的何文钦调任成电,担任院党委副书记,主要负责学校干部人事等工作。从此,年仅37岁、怀着一颗建设国家现代化国防事业的何文钦和他的家庭,就与成电结下了不解的缘分。这一段缘分和岁月,也是何文钦一生的革命、奋斗的生命里,最为重要的一笔。

IMG_6561 (7).JPG

何文钦一家初到成电时

  而与何文钦一起来到成电的,还有他的家人:他的妻子杨树琛和他的四个儿女。当年只有29岁的杨树琛来到成都后,在前锋无线电厂手表车间任支部副书记。四个孩子中,小的只有3岁,大的也仅有9岁,分别进入了学校幼儿园和小学入读。就这样,一家人在成电算是稳定了下来。

  说起何老和夫人杨树琛来到成电,这与他们两人早年的工作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何文钦出生于1922年河南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就亲历和感受着民族危亡的危难时刻。读中学期间,让何文钦对参加革命和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了最初的认识。抗战爆发后,年仅16岁的何文钦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做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和夫人杨树琛投入到“土改”和支援国家工业建设中。可以说,作为第一代共产党人,何文钦前半生在革命和奋斗中,奠定了一生对党和人民以及国家事业的忠诚。也正因为这样一份初心,何文钦带着组织的嘱托,携家人来到成电,建设刚成立不久的成电。

08  成电三十周年与张华俊(左,教务长)、孙进前在主楼前合影.jpg

成电三十周年校庆,何文钦(中)与同事在主楼前合影

用一颗忠诚之心:与成电共患难共成长

  在成电刚工作的几年时间里,由于何老工作忙碌,根本没有办法照顾家里的幼子。于是1962年,组织上将何老的夫人杨树琛调到成电工作,在六系任办公室副主任一职,主要负责系里老师们的后勤福利和保障工作。

  今年已86岁高龄的杨树琛奶奶,现在回忆起当年在成电的工作和生活,依然历历在目。当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仍是缺粮少米的年代,日子还是很不好过。有一次,杨树琛从菜市场买菜回家的路上,碰到学校一名教师的女儿,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哭,杨树琛上前一问,才得知原来她不小心丢了5斤粮票。在那样的年代,5斤粮票是一家人半个月的生活。杨树琛知道女孩家的难处,二话没说就把家里的5斤粮票给了那位老师。当时的5斤粮,这一份情那位老师记了一辈子。

IMG_6562 (5).JPG

六十年代,在成电工作时的杨树琛

  而像这样的事儿,在杨树琛工作的那些年里没少遇到。由于她负责系里老师们的分房、子女上学等后期保障工作,热情、知心、一切为辛勤工作的老师们着想,是杨树琛留给教职工们最深的印象。也因此,工作繁忙,她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何文钦忙着师资培养规划更是分身乏术,忙得不可开交。家里的四个孩子从小的记忆,就是完全被放在幼儿园和小学托管,周末才能回家见到爸爸妈妈。

  来到成电的时光,在忙碌中急走,谁也没想到,一场浩劫,即将来临。何家也未曾幸免。

  1966年,全国上下掀起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史上称为影响中国发展的十年浩劫。“停课闹革命”成为了当时势不可挡的洪流,新中国成立以来正确的科技教育发展路线和政策被彻底否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陷入瘫痪。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科学研究被迫中断,正在发展中的成电半空折翼,伤痕累累。

  作为校领导的何文钦,成为了革命打击的对象和目标。夫妻俩都遭到了“造反派”对他们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更没有家,夫妻两只好把几个孩子送到乡下寄养。采访时,小女儿何艾平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眼里依旧噙着泪水地说到:“虽然被批斗,但我爸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难过过,他常常告诉我们‘相信群众、相信党。’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IMG_6561 (5).JPG

1970年,何家人合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何文钦被调任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工作,1994年退休。2003年在成都逝世,终年81岁。

不忘初心:让成电情怀一直延续

  在何家兄妹中,何艾平是与成电一起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成电人。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何艾平都在成电度过。初中时,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校创办了“五·七”中学,何艾平初中就在这所“特殊”的中学里度过。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所学校只办了三年,而且任课的教师都是成电校园里的大学教师。因此,学生们的成绩都非常好。

  高中毕业后,何艾平被分配到学校印刷厂刻字,后来又被安排到天然气配气站当临时工。“四人帮”粉碎后,何艾平又被分配到学校7系雷达工地当工人,配合老师们做一些焊接的工作。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介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小在成电园中长大的何艾平,非常希望能成为一名大学生,于是便积极准备高考。1978年3月,何艾平进入7系雷达专业就读。“我们那一届学生,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上都非常刻苦。” 何艾平说,当时任教的老师,要求都非常严格,而且当时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宽口径”,因此基础课比较多,不仅要学高等数学、物理、电路分析,还要学电磁场、概率和统计等,课程都比较难。

IMG_6562 (3).JPG

何艾平(第一排左一)大学期间和班级同学合影

IMG_6561 (3).JPG

何艾平(第一排左一)大学期间和团支部同学合影

  何艾平25岁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锦江电机厂工作,后又调到四川教育学院工作直到退休。此时,曾经“上山下乡”的何家其他三兄妹也分别回城,在武汉等地参加了工作,组建了家庭。

  何家人在五十年代整个国家和成电都非常困难时选择了来到了成电,在成电一天天发展后,他们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成电。1984年,为照顾家庭,杨树琛也调到川大工作,直至1986年退休。

  但何家大家庭的“成电情怀”却没有中断。1999年,在父母和长辈的建议下,何文钦外孙女(二女儿何幼平之女)温倩,以湖北省生源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成电,就读通信工程专业,并在这里结识了她后来的丈夫张虎。张虎比温倩高一届,是98级无线电技术专业的学生,两人在成电园中相识相恋,后来也在同一年考入了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温倩说:“因为父辈们的原因,从小就有成电情结,也因为成电严谨的学风和氛围,让我选择回来,回到父辈们曾经都待过的地方。”

  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温倩和张虎先去了上海工作,之后又一起回到让两人一直想念的家乡成都置业安家。目前,温倩就职于上海贝尔公司从事运营商网络设备管理工作,张虎就职于诺基亚成都分公司。

IMG_6595.JPG

何家外孙女温倩、张虎夫妻同时于2006年研究生毕业

  追忆往昔岁月,不忘赤忱初心。何老一家,当年选择来到成电,是怀着一颗建设的初心;和成电一起经历了一段成电成长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而后虽相继离开成电,但孙辈们又与成电再续前缘。成电,留给他们的印记,难以从他们的人生中磨灭;成电,留在他们生命里的痕迹,也深入他们的血液和精神。而从他们的追忆中,让当时经历过的成电人燃起回忆,让后世人走近那段历史,也让我们深深地怀念那段岁月。


相关链接:

  “寻找成电人”大型网络主题活动寻找与成电有以下特殊情缘的校友,让我们一起倾听你/你们的成电故事:与成电同一天生日(9月29日)的校友;在成电相识相知相爱的校友夫妻;一家有三位以上成电人的校友大家庭。

  网络报名:“寻找成电人”活动官网:xzcdr.uestc.edu.cn

  电话报名:电子科大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

  028-61830215 叶老师、牛老师  028-61831631 童老师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