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桃李春风】高晴:用心教学,微笑守望
——记数学科学学院高晴副教授
文:王婧仪 李洁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6-06-07 15165

01.jpg

  “和学生做真正的朋友是我教书以来一直的心愿。在我看来,学生和老师无时无刻不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数学科学学院的高晴副教授已从教15年了,她一直保持着那份纯真的热爱。在学生心中,高晴是有实力、有亲和力、有眼界的“女神”。

授业解惑交心,女神并不高冷

  提到概率论这门烧脑的课,即使智商高企的工科生也会头疼。高晴却有自己独特的办法去解决这个聪明人的问题。她紧紧揪住了“概念原理”这一关键词,“这是最根本的,如果概念原理理解不了,打怪升级连最起码的武器都没有。”

  但要抓住“概念原理”这一滑不溜丢的“武器”,对学生们来说仍然是难闯的关隘。高晴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拖曳学生硬闯,而是激发他们自身的“小宇宙”,以创新意识解决难题。

  “我将一些虚拟问题转化为原始问题,与概念原理紧紧结合起来。”高晴让学生在调动自己智慧中,牢牢抓住前行的“武器”。在她眼里,概率论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学科,高晴会把它拽出“象牙塔”,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

  “数学中其实包含着很多创新性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工具、途径,更是数学分析的精髓。我们在分析问题或者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地应用这些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就显得游刃有余了。”高晴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数学心得,情怀满满。

  高晴还记得自己上第一节课时,瘦小得像个学生,心情非常紧张,但她用自己的亲切与真诚赢得了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与喜爱。而现在,高晴身上仿佛形成一个磁场,把学生们紧紧地吸引着,让学生们喜欢上这门复杂的课程。

  “高老师不仅具有淑女气质,更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认真的教学态度成为了我们心中的女神!” 机电学院吴俊杰同学说出大家的心声。

  “每天下课后,同学们都来和我交流,一路上边走边说,一直把我送上校车才肯走。”高晴感慨于学生的勤学好问,她觉得学生的积极与热情给了她无限的动力。

  除了独到的教学方式之外,用心灵去教学也是高晴的魅力所在。她的勤奋、认真与细致感染了每一个学生,也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高老师真的是一个十分认真的老师,对于上课中同学们没有明白的地方,她都可以做清晰完整的解答,而且会指出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的概念容易混淆。”

  “她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性教学,而不是将知识灌输给我们。”

  “我上了高老师的小班课,当了大组长,所以跟高老师的交流比较多。老师从不‘水群’。只要有同学在群上提出了问题,她一定会第一时间去解决。”

  和学生相亲相爱,与学生互帮互助,这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态度。

尽心尽力尽责,科研教学并驾齐驱

  2002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应用数学系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博士学位,高晴从数学到生物医学,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也实现了跨行业跨学术领域的飞跃。

  “转方向的那段日子很辛苦,经常每天晚上工作到两三点钟,早上八点钟又要上班,科研和教学两头抓。”回忆那段时光,事业心很强的高晴庆幸自己咬牙闯过了难关。她发现,当自己在新领域中游刃有余时,所有的艰辛都是值得的。

  “其实最苦的日子就是最幸福的日子。”高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她说,“科研和教学我都在做,科研做累了,我就在教学中找乐趣,学生总会给予我最大的正能量和鼓励!”

  现在,高晴已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她主要利用功能磁共振进行大脑复杂脑网络建模的研究,以及多模态脑功能信息融合理论和方法研究。已录用和发表的论文21篇,其中SCI论文9篇。

  “我经常将科研中的成果和创意搬到课堂上讲给学生们听,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对于科研的关注度。”高晴认为科研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科研成果可以服务于课堂,而教学中的甜给予我科研以无尽的动力。”说到学生们,高晴笑靥如花,“和学生在一起argue问题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高晴还担任数学建模队的教练,指导一群学霸驰骋全国和美国赛场。在和这群优秀的学生们的交流中,她能从学生身上找到新的闪光点。

  “有些学生的思维真的很独特,总能给予不一样的灵感。” 高晴在谈及自己数模队的学生时,抑制不住脸上骄傲的神情,“他们的小论文写得很深刻,而且他们的综合能力也很强,每次都会令我大吃一惊,给我不一样的感觉,虽然他们才只是大二的学生。”

  通信学院大二的杨铭宇就是高晴数模队的一员,“高老师特别细致和认真,无论是多么细小的问题,她都能够耐心地为我们解答。”他们这支建模队还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

倾听内心,在多彩世界里做“立体的人”

  “如果花费了七十分的精力考了八十分,这是值得表扬的事;如果花费了九十九分的精力,考了一百分,还不如从那九十九分的精力中拿出一些来,去看看书,谈谈恋爱等等,让大学生活更加丰富。”高晴这样鼓励学生们。

  一方面强调做专业能力强的精英,另一方面坚持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晴鼓励学生多尝试、多经历,摆脱只有学习的单色调。

  有一位很有个性、很有主见的学生让高晴印象深刻。在概率论的课堂上,这位同学的思考到位而深刻,创作的小论文也是独树一帜,风格独特。于是高晴便推荐他进入数学建模队,哪知他却婉拒了:“对不起,我还有辩论赛需要准备。”被拒绝的高晴没有生气,反倒眼前一亮。深入了解后才知,这位同学不仅在概率论的课堂表现突出,在其他领域也如鱼得水,辩论、英语样样不落。

  高晴经常用这个例子去激励更多的“典型工科生们”,多元发展与追求卓越并不矛盾,应该多多去接触广阔的世界,勇敢尝试。“以后进入了社会你们就会明白,这些经历给予你的收获,不是分数能够体现出来的。”

  如何张开尝试的触角呢?高晴的建议是倾听内心的呼唤,追随兴趣的脚步。

  她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做过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发现国外的职业选择更注重内在的兴趣。她遇到过放弃高薪管理岗位回归实验室的老师,也听说过因为热爱就选择职高的人。高晴还指导过一个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高中生,不到半年就发表了一篇SCI论文。

  国外的经历更让高晴感受到内在兴趣的可贵。回校后,她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常常鼓励学生在大一、大二能够寻觅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挖掘自己内心的热爱,然后将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把工作变成一种快乐。

  “社会需要的是不同层次的人才,如果你的性格和知识很适合做一些公关之类的工作,本科学历已经绰绰有余;但如果你想要继续深造,就去考研或者出国。社会也是一所大学,那里仍然有无尽的奥妙等待我们去发掘。”高晴与学生们像朋友一样探讨着。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