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李雪松:萦牵强国梦 幽然赤子心
文:葛薇薇 刘超 赵成瑜 图:赵成瑜 来源: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时间:2015-12-25 10136

  亲切和蔼的笑容,富有磁性的声音,初识微固学院李雪松教授,笔者便被他的魅力所吸引。从公司CEO到大学老师,从大洋彼岸到中国西南,满怀报国之心的他,从美国回到中国,来到成电的三尺讲台,誓要为中国石墨烯领域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b3aee2fd5ab01cc5666689483393b856.jpg

报国有志 回国有心

  记者:李教授,您在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领域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同时也在美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为什么会选择回国发展?又为何会来到电子科技大学呢?

  李雪松:虽然英美最先开始做石墨烯,但这种材料比较新,所以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与其他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因此我国在石墨烯领域具有很大的竞争力。我在这个领域的主要工作是实现了石墨烯薄膜的大规模制备,这一技术在科研和工业上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我也为此感到自豪,但是同时,因为这些研究是在美国做的,成果是属于美国的,这对于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来说,是非常遗憾的。 我不想再有这样的遗憾,所以我选择回来。

  我选择来到电子科技大学,一方面是因为石墨烯在电子器件方面更能发挥它的优势,而电子科大有很扎实的基础,有很好的平台,同时又有学科优势。另一方面,我之前来过电子科大,觉得这里人文环境非常好,很注重人的因素,目标很明确,很有活力,很适合人的发展。。

  记者:您曾说想用自己的知识为我国的材料领域打出一条通道,这样您的事业在中国才有意义,在国内高校任职是不是您打通道路的方式呢?您打算如何来实现这个想法呢?

  李雪松:其实说打出一条通道有些夸张了。我国现在科研水平发展的很快,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多地方处于领先地位。石墨烯仍然属于比较前沿的领域,发展时间短,距离真正的工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许多基础问题还需要攻克,而高校可以提供这样的科研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培养学生,我可以把在国外学习到的一些经验和理念分享给我的学生。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而言,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起主要作用,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可能很多回国的人都有这种想法,我们想带回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一些经验和理念。

重视基础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记者:您先在国内求学,又到国外留学,您认为国内和国外的教育有哪些差异呢?

  李雪松:国外的学生,主动性强、逻辑性好,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人生有一个规划,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强。工作时他们有对项目的规划,学习时他们有对课程的规划,这种能力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并不是从大学开始的,国外针对他们的自我管理方面的教育非常重视。而我在国内的时候,感觉在学校学到的就是知识,而国外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到的是如何获取知识,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中,看不见的地方比看得见的更让人深思。           

  记者:国内的创新一般都是由国家牵头一个大项目,然后组织人力资源去攻坚这个项目,而在国外,一般是由教授带领一些小团队,这些小团队成员可以自由组合成为创新的源泉,针对这两种创新机制,您有什么看法?

  李雪松:我认为国外的创新机制可能自由度更高一些,他们在自由探索方面会得到更大的资助。国内的这种机制有历史的因素同时也是由国家客观资源状况决定的。事情总要有个轻重缓急,举个例子,如果我有足够的钱,我可以一部分用来解决国家的需要,如果有剩余,再做其他的,再去做自由探索。再比如,做一个发动机,对于国外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很先进的技术,他们可能会去探索更新的领域。而对我们来说,这个属于民生需要,是一定要做的,那我们就需要组织人力来攻克这个项目。即使我们的研究可能并没有很高的先进性,但是确实解决了国家的需要。

  记者:您认为国内高校该如何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李雪松:我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从小开始的,是环境和历史整体造就的。很多时候国内的基础教育会比较限制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国内的很多家长会很在意他们认识多少个字,会背多少古诗。其实这只是记忆力的展现,他在发展这方面的时候,肯定会占用其它时间,他的思维和想象力会被束缚住。就高校而言,大家有这方面的共识,国家也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

  记者:有些学者认为中外学生的差异不仅仅是创新,还有态度。比如国外学生会因为兴趣做一个样品测试,而国内学生则会将其当做任务。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

  李雪松:这可能是因为工作或者任务与学生的目标不相符。有的学生读研的目标就是工作,那发文章对他来说并不重要,所以他做科研时没有很大的兴趣,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而国外的学生一般读博士是想在科研领域有所发展,他本身并不是为了发文章,而是对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有兴趣。国外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对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保护得很好,而国内的教育在这些方面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当然,从根本上而言,还是由资源决定的。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这方面也会有所改善的。

  记者:我们知道中美高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授课方式都有所区别,那具体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您更喜欢哪种方式?

  李雪松:我觉得中美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差异不大,在授课方式上的差异也更多的来源于不同老师之间的差异,而不是中美的差异。有的老师会按部就班地根据教科书来教,有的老师则不是。我的一个老师上课时,基本上不用教科书,他用这个领域最原始的参考文献来讲课,整个学期下来,我们实际学到的并不多,但是对重要知识点却印象深刻。可能有的课程一学期下来你学到的知识很多,考试分数也很高,但是考完试,也就忘的差不多了。其实我是喜欢自由度比较大的授课方式,但有的课程需要按部就班地讲,比如高等数学。 

心系传承,寄语新人

  记者:您认为在整个求学阶段,哪种品质是对日后发展最为重要的?

  李雪松:我觉得坚韧最重要。因为在人生道路中我们会面临很多失败,尤其是做科研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坚持住。

  记者:如果请您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成电学生嘱咐几句话,您最想说些什么?

  李雪松: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目标,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做好规划。其实我们经常认为的目标,并不是目标而是一种手段,比如说考一个好大学,这个其实不是目标,真正的目标是你想要做什么,你是想做一个科研人员或是一个社会实践家还是商人,这才是你的目标。考大学,找工作,读研,出国,这些都是你实现目标的手段。

  高考前大家的目标基本一致就是考大学,不会有更成熟的目标,这样就导致很多人在高考之后会陷入一个迷茫期,不知道之后要干什么。国外大学生是先有的目标,然后再选择要上什么样的大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所以他们不会存在一上大学就一下子没有目标的问题。要先确定目标再选择手段,比如说你想去创业,从大学的时候就要多接触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商务信息,可能这个时候读研或是读博就不那么重要。所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目标,然后以此做出自己的人生规划。


后记:

  在短短的采访中,李雪松教授无时无刻不透漏出他对国内石墨烯研究的信心和期望,回国发展的背后是他对中国科研事业的寄托与希冀。改革与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自主创新的路上,消极懈怠就意味着落后消亡,面对未来,我们要坚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相关链接:

  李雪松,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硕就读于清华大学;2007年5月于美国伦思斯勒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5月至2012年1月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美国IBM T.J.Watson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担任美国Bluestone Global Tech联合创始人及副总裁;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担任美国LasLumin LLC.的创始人及CEO。

  李雪松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为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已发表SCI文章46篇,SCI统计引用次数11793次,并且其中14篇为高引用。Google scholar统计引用次数15414次,其中15篇第一作者文章的引用为8391次;根据google scholar在2014年6月发布的对所有发表于2009年及之后的文章的引用次数的统计,李雪松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2009年《科学》(Science)上关于石墨烯制备的文章,在所有同期刊文章中引用次数排名第二,在所有发表在《科学》和《自然》(Nature)的文章中排名第三;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演讲中该工作被重点引述。其它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中,有3篇发表在《纳米通讯》(Nano Letters)的文章在所有同期刊文章引用次数排名分别为第二、第十三和第三十,有1篇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志》(JACS)的文章在所有同期刊文章引用次数排名为第三十三。申请专利19项,其中作为第一或唯一发明人的9项,获授权3项,获公开10项。获半导体研究联盟(Semiconductor Research Corporation)“发明家成就奖”(Inventor Recognition Award),《科学》2009年重大科技突破,《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石墨烯发展进程六大里程碑之一,《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亮点报道等奖励或荣誉,研究工作多次被新闻媒体及网站专题评论。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