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雷米·马修教授:为电子科大的国际化献一份力量
文:学生记者 董洁 李洁 肖雄 图:外国语学院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5-10-28 5755

  “雷米·马修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家,在中法文化、文学领域有着较高的影响力,他的加入将有力推动学院外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翻译以及对外汉语等学科的发展。”在9月21日举行的协议教授聘任仪式上,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武好明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向雷米·马修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作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东亚文化研究所主任、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雷米·马修成为外国语学院聘任的首位外籍协议教授。

  此次在校讲学期间,他围绕“法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这一主题,为成电师生带来“中欧之间的误解”“中国诗歌在法语翻译中的问题”“蒙田与法国十六世纪自由思想”等五场系列讲座。

  10月12日,雷米·马修教授接受了校学生记者团的专访,畅谈自己的研究经历,分享对教学、文化、国际化的看法。

QQ截图20151027155904.jpg

倾心蓉城历史的汉学家

  “我对成都很感兴趣。”作为汉学研究者,马修教授自1973年起便开始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工作,对成都也倾心已久。“我来到中国多次,北京、上海、济南……但都不如成都这般吸引我。”

  成都的八街九陌是马修教授选择来到电子科大的重要原因,他也对本次成都之行表现出极大的期待。“我住在学校附近的酒店里,每次去中心城区都需要转换两三次公交、地铁。我对蓉城生活很感兴趣,纵然距离远了些,也不能阻挡我对蓉城生活的探索。”

  而最令马修教授印象深刻的还是电子科大师生的热情好客,“不仅仅是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师生,这里的所有人都很友善。不但和老师们的接触非常顺利,学生也很尊敬老师。总之,我与电子科大的合作很愉快,也感谢学校的盛情。”

教学是一个思想交换的过程

  五场讲座下来,虽然在语言方面和学生虽然还存在着一些沟通上的阻碍,但马修教授仍然专注教学,孜孜不倦。他认为,真正的教学是一种对话式的意见交换。“然而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想交流。从学生们的眼神中,我能收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毕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过去的这几场讲座给我提供了实际锻炼与检验的机会。在这方面,我一直在努力。”

  作为电子科大的新成员,马修教授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可能是由于东方文化氛围,电子科大的同学们在课堂上往往保持沉默。当我问问题时,即使使用中文也鲜有人主动回答,甚至有些老师在面对我时也仿佛难以开口。”在他看来,语言学习的最大障碍在于不敢开口交流。马修教授希望学生们勇于表现自己,主动地参与交流,教师也在日常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开口”。

  “在讲座中,中国学生们可以随时就我的观点提出异议,但是大家并不习惯质疑,哪怕是自己觉得不对劲的地方,也不愿意去提出来。”虽然对中国的教学方式并不十分了解,但在马修教授的印象中,通过不断重复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中国式的教育的显著特征。“我希望能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法国的教育模式。在法国,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另一方面,诗歌、历史等内容让马修教授的讲座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道。作为一所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行业特色型学校,电子科大也在稳步推进文史哲等人文素质教育。

  “在电子科大,我有很多机会向中国学生介绍蒙田等法国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书籍,同时我也可以向大家展示法国的历史。”对如何在工科院校播撒人文教育的种子,马修教授也有自己的的见解,“在工科学校开展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每个国家的文学、历史、哲学和文明发展的进程等很重要,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语法和单词上。这二者不是学习一门语言的精华。”

  “如果专心研究语法和词汇,你可能在写作与演讲方面很有造诣,但是缺乏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文明、哲学等方面的了解。毕竟,学习一门语言不仅是能听、能说、能写,更重要的是能透过语言看见一个文化丰富的国家和民族。”

愿为电子科大国际化做贡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雷米教授说:“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很喜欢中国的文化。由于特别喜欢语言,我在学生时代同时学习了汉语和俄语两种语言,这两门语言都是世界上重要的语言。在即将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时我必须要在俄语和汉语之间做出一个选择,那一定是中文。我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真正的了解是基于热爱,因为热爱才会更好地了解。自1973年起,马修教授一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工作。多年苦心孤诣,让他成为西方汉学界的中流砥柱。

  对于科研工作,他最大的体会是,“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对于工作的热情以及投入的精力都会成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科研工作者,要能忍受每天10-12个小时的工作,并且坚持四五十年,没有精力,不用说成功,就连一点小小的进步都无法实现,什么都做不了。只有拥有这种‘潜在的力量',我们才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对象,矢志不渝,知难而进。”

  马修教授参与翻译了《山海经》《楚辞》《淮南子》《搜神记》等很多部汉学著作。由于语言 、思想、习俗等各方面的不同,翻译时总会面临文化差异的问题。“文化差异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诠释清楚的,我写了好几本书来论述这个问题。”他说,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文明需要时间和空间的耐性,以及一点一滴的深入。我们需要时间来慢慢磨合这一切。而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大与海内外高校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就成了缩小文化差异的重要手段。马修教授充分肯定了电子科大的国际化战略,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电子科大需要更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让师生提高对各类外语的掌握水平,同时让更多的国际化师资帮助电子科大在日益激烈的世界大学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我愿意为电子科大的国际化贡献一份力量。”   

 

相关链接:人物简介

  雷米·马修教授,巴黎东方语言学院俄语和汉语语言文化专业,博士。自1973年起一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神话、古典诗学、古典文学、儒学和儒家思想、中国人类学以及法国十九、二十世纪文学等。他独立译著及与人合作共出版了近二十部汉学著作,包括《山海经》《楚辞》《淮南子》《搜神记》等,以及儒家、道家、神话传说研究方面的相关著作,在法国汉学界具有很高的影响力。马修教授在中国汉学界也备受推崇,曾多次受邀前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等各大学和科研机构讲学。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