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稿】学校老寿星金婚钻石婚夫妇忆往昔论人生
文:杨丽可 图:杨丽可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5-10-21 7931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电子科大的离退休老师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们注重社会责任,注重身心健康,经营幸福家庭。重阳节到来之际,部分婚庆代表、寿星代表接受采访,讲述自己的人生之路,长寿之道,幸福之道。他们是80岁的寿星张兆镗,90岁的寿星黄大用,金婚夫妇谢云荪、邓御寇,钻石婚夫妇王旭、余榕珍。

活到老,学到老,贡献到老

张兆镗:退休后出版了三本书,获得了12个专利授权,比年轻时还“高产” 

DSC04267.JPG

  在80岁寿星张兆镗朴素的家中,有一个看起来非常“土豪”的镀金物品。这是一个微波磁控管的模型,由国内家电行业的旗舰企业美的集团微波炉公司赠送。该公司非常感谢张兆镗教授在解决核心产品的“疑难杂症”、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赠送仪式在岷山饭店举行,张兆镗的学生、60余位产业界的成功人士参加了活动。

  “活到老,学到老,贡献到老”是张兆镗的信念。退休20年来,他几乎是“停不下来”的节奏。张兆镗担任美的集团、长沙隆泰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顾问,把毕生所学用于产业界,让他感觉十分充实。

  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慕名找到张兆镗,让他给20余位豪情创业的海归们补补“微波领域的课”。张老爽快地同意了,他不辞辛劳,按时前往授课。“坐飞机都买不成保险了”,民航公司对高龄人士的做法,张兆镗并不介意。曾经有一年就坐了16次飞机,“我在70多岁时还能做空中飞人,讲授微波前沿科研知识,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张兆镗坚持“动静结合”,既涉足产业界,又抓紧时间,静心著书。他在20年的退休生活中,出版了三本微波科普著作,申报并被授权了12个专利,还有4个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之中。“我比年轻时还高产,”张兆镗说,“我工作40年出了五本书,平均八年一本。退休后则提高到六年一本。”

  “微波炉会不会致癌?”面对老百姓广泛关注的问题,张兆镗认为作为微波界的专家,做科普宣传,责无旁贷。他近年来先后接受人民日报、四川卫视、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等媒体的采访,解释微波炉的工作原理,打消群众疑虑。张兆镗在四川省老科协的邀请下,还深入大型社区,面对市民,讲解科普知识“微波炉食品会否致癌?”。“我愿意做这些接地气的工作”张兆镗乐呵呵地说,这是他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张兆镗的奉献意识来源于他的人生经历。他是电子科大的第一届毕业生(1957届),经过了筚路蓝缕的建校过程,感受过吴立人、张煦、周玉坤等恩师的精神力量,服从分配从通讯专业转到电真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也由于职称冻结做了21年的助教。青春已逝,豪情仍在,张兆镗在新的时代里,感受到国家的富强,学校的蓬勃发展。开学后,他受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邀请为2015级部分新生作了两场“拥抱青春,放飞梦想”的入学报告,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他说,他要把丢失的时光弥补回来,在耄耋之年继续为国家、社会、学校做贡献。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

黄大用:乐观面对坎坷人生,90岁仍教授英语

DSC04274.JPG

  “我的爱人跳着一支田纳西舞曲……”教这首英文圆舞曲的老师是一位90岁的老教师。他为电子科大老年合唱团的老师们讲授着英文歌词的准确发音。头发花白,精神矍铄,黄大用老师讲课时手势丰富,激情昂扬。

  黄老的教案是他自己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写下来的。虽是讲解一首舞曲,他写了厚厚的一叠,每一个单词都有中英文对照,重点词还标注了音标。

  上完课,他在黑板前的一张椅子上坐下。授课对于90岁的老先生是很消耗体力的事情。但是黄大用并没有休息,他打开随身的iPad,点击网上新鲜事儿。有趣的是,黄老并不像其他人用“一指禅”去点击,而是五指不断张开合拢,急急忙忙地去选择。iPad虽然只用了两年,皮壳已经完全掉了。

  熟悉黄大用的人都为他的精神劲儿所感动。他早年进入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复学清华,并于1947年参加中共地下党。当黄大用积极投入新中国建设时,却遇到政治风暴。1953年他任二机部第十局秘书,1955年肃反时因在抗战时期参加美军翻译受到审查,最紧张时几乎要自杀。文革中又受到冲击关进牛棚,隔离达半年多。

  在最困难的时光里,妻子给了他很大的支持。肃反时,妻子带着一岁的女儿生活。文革时,这位坚强的女性独自带着生病的幼子。“在很多困难的时候,我都流泪了。妻子鼓励我,咬着牙也要挺过去。”黄大用说,回望数十年岁月,最感谢的是老伴,最重要的是好心态。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黄大用暗暗对自己说:“虽然已经年老,但我要像年轻时一样,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我现在能做什么呢?”黄大用思考着。他虽然曾为清华电机系的学子,但因为时代的原因,专业已经荒疏。“但是我的英语还是很不错的。”黄大用中学时在教会学校学习,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即使到了暮年,他的口语水平也让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人惊叹。“你的口音很棒,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水平。”

  于是,黄大用拿起了教鞭。他以高龄为自考生授课,给学生做家教,为老年合唱团教歌……他乐在其中,“有些时候,我的学生看到我,对我笑一笑,我都感觉像蜜一样甜。”黄大用高兴地解释说:“这说明我还是有用的,有价值的,这对于90岁的人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老先生安然于自己的离休生活,也对离退休处的工作充满感激。“我们一家人生活如此有规律,多亏了他们。”每天,他们一家三口在老年活动中心看报纸,看下棋,唱歌,教英语,打竞技麻将,打乒乓球等,生活丰富。

  坎坷的一段已走过,忧伤的、遗憾的已放下,积极服务他人,以感恩的心态享受晚霞漫天的生活,这也许是黄老健康长寿的秘诀所在吧。

 

相濡以沫,“三好”家庭

谢云荪、邓御寇:丢了“巨款”,老伴说“没关系,我就担心你难受” 

DSC04279.JPG

  在谢云荪、邓御寇夫妇家中的墙上,有一张“全家福”十分吸引人。照片中,儿孙们围绕着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仔细一看,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儿,他们有一子一女,儿女们又分别有一子一女,凑成了三个“好”字,这种情况在独生子女众多的现在还不多见。

  谢云荪、邓御寇曾是校友、师生。他们先后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与西南师范大学。当邓御寇读大学四年级时,留校工作的谢云荪担任了他们班的教学工作,由于相互了解与朋友的撮合,1965年他们走到了一起,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50年的岁月,夫妇俩经历过人生的风雨,也共同度过了父母去世、弟弟早逝等悲哀的时刻。酸甜苦辣的生活让他们更加珍惜家庭,关爱彼此,相濡以沫。

  他们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把家庭责任感看得很重。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还在重庆教书时,谢云荪的父母年事已高,在成都生活。当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时,邓御寇体谅丈夫工作繁忙,向单位请假,独自到成都照顾父母。1990年他们到成电工作后,当父亲生病住院时,邓御寇主动到医院照顾,在病床前忙前忙后,给老人擦身洗脚,同病室的都以为她是女儿,没想到是儿媳妇。

  他们相互理解,相互体谅。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次谢云荪不慎丢失了3000元钱。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而且钱是用于为父母购买墓地的,十分珍贵。谢云荪懊悔不已,而邓御寇能理解他的心情安慰他,说:“丢了就算了,我就担心你难受。”

  他们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培养,认为这也是婚姻幸福的重要内容。他们坚持“身教重于言教”,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给子女们树立好榜样。女儿小时候比较贪玩,但是看到父母和弟弟都在学习,没人陪玩,也只好专心学习。他们坚持对子女不娇生惯养,从小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他们尊重子女出国深造发展的选择,清华大学毕业的儿子在加拿大取得了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某通信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闲暇时还为当地大学就读的大陆华人子女做一些公益活动。女儿虽然毕业于国内某高校英语专业,但后来在加拿大取得了计算机专业双学位,并在加拿大某投资公司担任高级程序分析师,同时还经常组织当地华人朋友活动。

  儿女们让夫妇俩牵挂,也让他们感到欣慰。儿女们经常回国看望他们,他们也隔几年出国探望儿孙。从退休后直到现在,谢云荪教授参与了15年的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继续关心青年教师培养,坚持每年给大学一年级学生举办数学讲座,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尽自已的一份力量。闲暇时,谢云荪夫妇各有爱好,谢云荪喜欢摄影,邓御寇喜欢画画。他们还经常旅游,让退休生活有声有色。

 

相互信任,给对方广阔的空间

王旭、余榕珍:相识在朝鲜战场,爱让肝硬化“逆转” 

DSC04287.JPG

  王旭、余榕珍坐在自家温馨的客厅里,回忆着60年的婚姻经历,脸上洋溢着初恋般的光彩和幸福。他们的相识、相知、相爱、相守,经历岁月的濯洗,有着钻石般的光泽。

  爱在战火纷飞时,王旭、余榕珍相识在朝鲜,经历了抗美援朝的艰苦时光。当时,王旭是通信科长,余榕珍是报务员,他们在共同的工作中相爱了。1955年,在朝鲜宣川郡的农村里,他们举行了婚礼。婚礼非常简朴,只买了供销社里的一点糖和啤酒。

  结婚后,就是几年聚少离多的日子。他们于1958年回到国内,王旭随部队到了兰州,余榕珍转业到桂林工作。一年后,余榕珍好不容易调到了兰州,王旭又进藏剿匪。在西藏的工作生活十分艰苦。急行军、高原反应等让王旭突发肝病,情况严重。虽然他不愿离开战场,但部队领导强令他回兰州治病。夫妻相聚不久,又随部队撤到川北行署区的南充专区(今四川省南充市)。直到1961年,夫妻俩调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

  肝硬化“逆转”是非常少见的事,王旭在妻子的帮助下,实现了这一“奇迹”。余榕珍悉心照料王旭,寻找名医诊疗。有一次,中医开出的中药有些复杂,其中一味是把兔子胆和中药放进鸡的肚子里。余榕珍遵照医嘱,悉心准备中药,每天三点钟叫醒老伴吃药,持续一个月。在她长期的精心照顾下,王旭实现了肝硬化“逆转”。

  在多年执子之手的生活中,他们的照顾是相互的。余榕珍暮年遭遇车祸,右腿股骨头坏死。在卧床不起的日子里,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有朋友建议他们请个保姆,但王旭不放心,“保姆哪有我尽心啊。”经过丈夫的照顾和呵护,余榕珍恢复了健康、活力。

  夫妇俩对于婚姻“保鲜”也有自己的秘诀。他们说,要相互信任,给对方足够的空间。早年夫妇俩聚少离多,到成电后又工作繁忙,但他们绝对相信彼此,相互支持。“我年轻时很漂亮,又喜欢跳舞。”余榕珍看着丈夫,很深情地说:“他从未有什么怀疑,支持我去跳舞,锻炼身体。我感谢他的信任和尊重。”

  一个沉稳豁达,一个活泼开朗,夫妇俩性格互补,生活中充满欢声笑语。余榕珍说:“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很朴实,从未说过什么甜言蜜语的话,但他的爱和关心我一直都感受得到,很幸福。”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

"